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通州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日期:2024-09-09 阅读:46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对于通州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内涵,因时因势优化城镇布局,纵深推进全域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通州实践。

一、做强“统”的文章,优化区域总体空间格局

以“一核多极”城市发展新格局、“1+3+N”产业体系为基础,整体构建主城区、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发展的城镇体系与功能布局。

一是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建立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态保护格局,促进全区城镇有机聚合、功能优化衔接和适度连片发展,真正实现“东西贯通、南北通透”。合理划分城镇组团,加强组团整体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协调建设、多维度融合发展,实现布局相接、区位相联、产业相融的组团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主城区首位度。持续增强主城区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打造区域生产服务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消费文化中心。加速建筑业和家纺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光伏、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研判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实现产业富民、产业聚人。优化生产生活功能配套,进一步补强主城区城镇化短板弱项,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

三是激活镇域发展动能。充分发挥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效应,深化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小城市。切实加强小城镇顶层设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各有侧重地强化资源配置优势,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历史文化、交通物流类特色小城镇。

二、做优“人”的文章,打造宜居宜业魅力家园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路径,突出人文关怀,让城镇发展更加合乎人的发展需求。

一是加强城镇多层次服务供给。深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与实际服务人口需求挂钩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整合盘活各类资源,优化小区—街区—社区的多层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体系,科学配置一站式服务邻里中心,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新技术广泛应用,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远程服务和在线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制度,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

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改善老旧小区整体环境,不断完善小区消防、停车、充电、管网、智能化等基础设施,促进新老城区交相辉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细化安置房建设年度目标计划,让动迁群众尽快住上优质满意安置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提高生活污水治理率和生态河道建设率,加快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田、水、路、林、村一体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农业转移劳动力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水平。支持农业转移劳动力创业,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加速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为重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盖。依托用工单位和社区,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及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帮扶关怀,帮助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三、做好“融”的文章,书写全域统筹时代答卷

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融入主城区,统筹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全面推进通州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跨江融合。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融入沪苏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打造跨江融合发展的引领区。以上海“1+8”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打破行政界限,整合空间资源,实施长江两岸空间利用一体化规划。加快建设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对内全面优化交通布局、全速推进地方配套工程建设,对外全面融入长三角同城化交通走廊,构建一小时现代通勤圈。

二是加速主城融入。依托通州环绕主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配合南通全域“一主三副四组团”空间格局规划,多方向、多通道、多业态拥抱主城区,推动产城融合、人文融合和要素流通,共享主城发展红利。加快打造城区“三横两纵”快速路网,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满足通州与主城区间常态化、大运量、快速化的出行需求。整合洲际绿博园、洲际梦幻岛、途居房车露营地、鲜花小镇等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构建环绕南通的高品质文旅服务带。

三是突出城乡一体。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产业发展融合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将广袤的乡村腹地因地制宜打造成城市产业发展协同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地、生态人文后花园。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推动农村地区成为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