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多措并举扩大通州居民消费

发布日期:2024-09-09 阅读:678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居民消费是居民为了满足自身或家庭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而发生的消费,是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表征。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当前,通州居民消费支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在消费结构上呈现新变化。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服务型消费增长较快,已成为居民重点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取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收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大大提升。但是,受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州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仍低于南通全市平均水平,与苏南的发达县(市、区)差距较大。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多样的。一是消费能力影响。通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苏南发达县(市、区),故消费支出也相应较低。二是消费意愿影响。近年来升高的房价挤占居民消费,降低居民消费意愿,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能及时跟进,将对消费产生明显抑制。三是消费需求影响。随着消费升级,居民更加偏好品质高端、科技智能、绿色健康、品牌信任度高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否匹配需求极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热情。服务业发展滞后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大痛点,若高品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将会导致大量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消费外流。四是消费体验影响。居民消费潜力能否进一步释放,要看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会展体育活动的举办、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城市夜经济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居民消费体验。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要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入手,多措并举方可奏效。

一是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中等收入群体是居民消费的中坚力量,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要以低收入人群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例如,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劳动报酬比重,使劳动者工资增速与经济增速保持一致,也要拓宽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收入渠道。对农村低收入人群,要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来丰富农村经济业态,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减轻消费顾虑。要做好住房和养老两大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消除后顾之忧。坚持“房住不炒”的总原则,减轻居民购房负担。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如,整合现有资源发展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依托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力量提供家庭养老指导服务,帮助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此外,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推动制造升级,提升消费供给。要提高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做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术改造,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例如,纺织、服装等传统消费品行业要向高端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转型,以更过硬的品质、更多样的选择和更实惠的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再如,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要加大研发攻关力度,抓牢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垂直整合,向终端产品领域延伸,推出更多有通州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和智能设备等大宗商品,打造有通州特色的消费品市场。

四是繁荣服务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服务型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型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只有提高服务业质量、丰富服务业业态,才能满足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例如,大力促进文娱会展消费,积极举办音乐节、演唱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和各类体育赛事,加大对博览会、购物节、民俗节、特色市集等活动的支持力度,打造文娱消费环境,提升通州城市文化气质和城市知名度。再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做大做响通州乡村旅游品牌。

五是优化商业体系,改善消费体验。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商业体系和流通网络,挖掘消费潜力。城镇可以商业综合体为中心,依托人气商圈推动商贸街巷升级。例如,依托大润发超市、万达广场改造建设路、朝霞东路商业街,推动沿街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业态融合;依托南山湖水街打造餐饮休闲风情街区、创设美食主题品牌,鼓励延长营业时间、引导地摊规范经营,发展城市特色夜经济。合理布局社区商业体系,完善养老托育、餐饮零售、健身理发、快递维修等生活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4小时”生活圈。农村以加强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改造一批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增加农村零售网点密度,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提升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同时,要畅通城乡商品流动,加快农村特色产品进城、城镇优质产品进农村,促进城乡经济循环畅通。

六是加快数字转型,引领消费潮流。消费领域的数字变革日新月异,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深刻改变,“互联网+”商业模式引领着新的消费潮流。要顺应消费方式变革,加快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挖掘“互联网+消费”的新增长点。例如,支持百货商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传统零售企业,依托原有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商业资源,发展全渠道、定制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再如,可开发面向全区居民的生活服务APP或应用程序,鼓励全区各类服务业企业、商家、门店入驻,发挥近距离优势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实时化、精准化的服务,拓展线上消费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此外,要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发展直播带货等电商销售模式,大力推介通州本地特色农产品,建立网络销售供应体系,适时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提供网络销售业务指导,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