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明嘉靖年间 金沙迁场考(三)

发布日期:2024-08-07 作者:顾建国 阅读:570

三、“古金沙”场实地考察

在研读地方史志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正场,因为时隔四百多年,尤其是解放后开凿了通吕运河,正场老镇面貌大为改变。四面环水已填塞,也找不到四座桥梁了。听当地老人介绍,正场先前有四座桥梁,东为人和桥、北有九安桥、西称五级桥、东南名文明桥(此桥是否是明朝时的通济桥,待考)。场东有五圣殿(后改为正场小学)、场西有城隍庙(后改为人民剧场)、西北有龙王庙(后改为南通县苗圃基地)。符合地方史志关于古金沙在正场的地标方位记载。

在今人民东路与石江路交界处东南,有一个名叫“东观音山佛寺”的处所。其位置在正场东南不远处,即今范家桥村双福佳苑的西南位置。在腾讯地图上,显示的是“东观音山”地标。其次,在今正场南边的金普村(老姜灶港的西边),还有一个叫“普陀山”的地方,有个小庙供奉观世音菩萨(相对东观音山,这个也许称西观音山)。因此,正场地区古时被称为观音山也是有可能的。

笔者又根据明嘉靖《两淮盐法志》金沙场图,以及清宣统《通州水陆道里详图》上的标注,发现在正场东依次有三条偏东南、西北走向的南北灶河:东边一条从北经弥陀殿向南直达侯家油榨,为东唐灶港;中间一条基本被今开挖的新江海河挖断并填塞,为中唐灶港;西边一条从正场东经东观音山佛寺,为西唐灶港。东唐灶港向北通到马三桥与北运盐河相交;中唐灶港从九华山向北经大圣庙、张家庙,通北运盐河(即串场河),即古称之张家港(光绪《通州直隶州志》“金沙场图”上有标注);西唐灶港向北通到正场东的单家庙与古运盐河相交。而古金沙(正场)也因此可能被称为唐灶。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找到了“观音山、唐灶、张家港、唐灶港”等地名的现实存在,并结合史志资料记载的“清干乡”“市河”等,据此可以认定:《两淮通州金沙场志》“金沙场图序”中记述的“古金沙在镇场及姜灶港(推定待考)”,以及“观音山、唐灶、清干乡、张家港、唐灶港、市河”等,在现实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