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南通僮子戏(三)

发布日期:2024-08-07 作者:沈志冲 阅读:647

娱乐教育功能是僮子戏得以发展的推手

僮子做会虽然是迷信活动,但除去糟粕,它的精华部分涉及丰富的社会生活,彰显惩恶扬善的道德价值,具有娱乐教化功能。

人类的早期是以结绳、刻木等方式来记事的,而运用这种记事方法的人就是巫师,是他们在祭礼、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一种记号。而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主要也是由巫师掌握运用的。巫师又是最早通晓历史的人,是最早的史官。他们在收集、保存、传播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巫觋在祭祀活动中所念唱的祷词、神歌,最初都是散文性质的,后来由于内容逐渐增多,为了记忆方便和增强感染力,创编成了七字、十字句的韵文,有的则演变成了民歌和歌谣。《诗经》中的“颂”,最初是以琴、磬、钟、钹演奏带有舞蹈动作的祭神歌曲;楚辞名著《九歌》,就是屈原根据巫师的祭词加工创作的。鲁迅先生说过:“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巫师不但能歌,而且善舞。巫舞的功能一是为了娱神,二是表达请神者的思想感情,三是表现神的威势。有些舞蹈其实就是模拟想象中神的动作,具有观赏性。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岁月里,这些歌舞或类似歌舞的活动,热闹、好玩,具备了娱乐功能。

南通僮子在祭神祈福、吟唱念白时,往往说古道今、褒是贬非。说唱古人常常将历史上的英雄名人一一道来,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莲花落中的“酒色财色”和“做人莫做恶财东”等,告诫人们莫贪财、莫怄气、莫为酒色所伤。僮子活动中有一种形式叫“做劝”,专门说唱、表演劝人行善积德做好事的劝世文。如《陈三郎上西天》,内容是讲一位富家弟子因游手好闲、嗜赌成性而败光了家财,后在妻子和岳丈的规劝帮助下痛悔前非。他以杀猪卖肉为业,经过一番艰苦努力,重新创建了家业,后又出家为僧,历尽艰辛去西天取经。这是浪子回头、丢刀成佛的故事。又如《刘泉进瓜》《咬舌记》,前者因邻居挑唆,夫妻反目,后来其夫悔悟赎罪,终得团圆;后者提醒人们夫妻间要真心相待,切莫轻信谗言,无事生非,给家庭带来不幸。从恪守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来说,有些僮子戏或僮子说唱对广大底层民众发挥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僮子会在敬神酬神的同时,对“娱人”功能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僮子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观者的兴趣,也要尽力穿插一些逗乐节目。僮子做会时用的“挂疏”是出色的民间工艺;僮子的“走表”是道地的曲艺和民间歌舞;武僮子的“外坛”熔气功、杂技于一炉;僮子做“劝”已初具戏剧的雏形;莲花落滑稽有趣,“献酒歌”引人入胜。比如敬神献酒时唱的“酒歌”,要唱出制酒的全过程:从水稻的落谷下种、莳秧耘稻,车水治虫、收割掼稻、脱谷舂米,淘米下缸、成曲做酒,然后是各种各样的名酒,酒的利害得失,男女老幼各种人饮酒后的表现,历史上英雄名人饮酒趣闻等。再如“刀名歌”从铁砣下炉,打成各种各样的兵器,由兵器带出历史上使用这种兵器的武将和他的主要事迹,从盘古开天辟地,各朝各代的名人一一点到。从指南针唱到钓鱼钩,从宰猪刀唱到锄头铁锹等各种农具,从缝衣针唱到菜刀铲刀等各种厨房用具,与铁沾上边儿的刀几乎都唱全了。上供时从豆腐、各式糕点到荤素菜肴,凡是农家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内容皆囊括在内。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名山大川、名土特产、福禄寿喜、二十四节气、民风民俗、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节妇孝子、家禽农事、鸡鸭牛羊、花草虫鱼、医药卫生,真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无一事不歌,无一项不唱。农村中不少民众的文化历史知识,有的就是从僮子活动中获得的。“着戏装,串古书,套语加唱词”的僮子戏,如《唐僧取经》《郑屠户上西天》《坐堂审替》《楚汉相争》等,大都是些劝人为善、积德修行、善恶报应这类内容。虽然动作简单、表演粗糙,也没多少程序,但因语言风趣,且可即兴编词,将当地当时的人和事糅杂进去,常常逗得人前俯后仰;而《坐堂审替》等僮子戏,利用谐音、颠倒话、插科打诨等手法,常使观众乐不可支。武僮子的“外坛”,不仅有民间舞蹈、魔术,还有各种杂技表演,如“青苗会”要翻四五张桌子,“求雨会”要卧刀山,“火神会”要舞火流星穿火圈,“安土会”要滚石磙子,另有抓火链、走铁索、过钢丝、上山吊、捞油锅等。这些表演对于长年在紧张劳作中身心疲惫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增添了一份愉悦、一种享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每逢有僮子做会,方圆数十里的老百姓就会蜂拥而来,比过年还热闹。清代《宝墨斋诗抄》有诗曰:“秋末最乐是农人,新谷登场笑语亲。准备蒸豚兼斗酒,大家明日赛灵神。”即使在电影、电视、戏剧等娱乐活动比较丰富多彩的当今,人们看僮子戏的兴趣仍然不减,一位青年诗人曾赋诗描述过他与家人看戏的情景:“曲声宛转水流转,锣鼓高扬宿乌惊。日暮不辞村路远,相携翁妪看‘陈英’。”《陈英卖水》是僮子戏中一个流传很广的传统曲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