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4点40分,通州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由120送来一名老年妇女,其意识不清,伴有四肢间断抽搐、呕吐等症状,体温是“HI”。护士立即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及物理降温等,经过一个小时的抢救,患者被送入ICU进一步治疗,目前已无生命危险。
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岗说:“‘HI’意味着体温计‘爆表’,数值显示不出来,表示患者可能得了中暑分级中最危险最致命的一种病——热射病。”当天,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十多名中暑患者,其中4人因症状严重被送入ICU。
中暑竟然会这么严重?王岗说,长时间处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就容易中暑。轻度中暑可能出现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则可能加重症状,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脏器衰竭和休克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出梅以后,热浪汹涌来袭。自7月以来,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已接诊中暑患者30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45岁,70岁以上有21人,占70%。王岗表示,一般来说,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儿童则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加重,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也会降低,这些人群更容易中暑。另外产热增加如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患有发热疾病等,散热障碍如密闭环境、心功能障碍等也会引起中暑。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在接诊案例中,有些老年人喜欢在高温环境中闲逛或者干活,一小部分是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的年轻人,甚至在已出现中暑症状时还不以为意,拖延了治疗时间,加重了病情。王岗说,体温爆表的那名患者意识不清1小时后才送医,当天接诊的一名83岁妇女高温劳作后意识不清两小时才被发现送医,血压已降至60/30mmHg。他惋惜地说:“为了省钱赚钱,不爱惜身体,一旦发生中暑,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拖延或治疗措施不当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到头来花钱更多甚至人财两空。”
预防中暑,首先要做好防暑降温,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和工作,尤其是中午时分。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工作,王岗再三重申:防晒不是裹得严严实实,而要宽松透气。而且,不论是否口渴都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中枢神经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中暑。
王岗说,发现中暑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脱去多余或紧身的衣物,将湿凉的毛巾放置于头部和躯干部,或将冰袋置于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还可全身喷洒自来水或直接置于浴缸或水盆中降温,同时饮用富含电解质的饮料,推荐果汁、牛奶、蔬菜汁或口服补液盐等,并密切观察其情况。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应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将其翻转至侧卧位,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患者误吸或窒息,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及脉搏等情况,同时拨打120,或尽快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