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刘瑞龙通东播散革命火种

发布日期:2024-05-15 阅读:115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报道③

刘瑞龙通东播散革命火种

□陆子森编写

季雪兰珍藏的当年刘瑞龙所给的银圆


通州区东社镇苴西村16组,90多岁高龄的季雪兰家的老式板箱里,用红布包裹着的三块银圆已珍藏有近90年。后来,根据老人的遗愿,2018年5月,她的后代将这三块银圆捐赠给了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这珍贵的三块银圆,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刘瑞龙早年在南通县东部地区带领贫苦农民闹革命的历史。

季雪兰老人小时候住在东社镇东北约十余里的湾头镇,那里东北面与三余镇毗邻,往西南走十多里路就是东社镇。一百多年前,那里多数还是由滩涂刚开垦出来的盐碱地,由于受地主的盘剥,农民一年到头劳作,还是缺衣少食。

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冬,中共南通县委委员刘瑞龙同志和县委的部分同志来到南通县东五区(即当时的余东、余中、余西、三余和三益乡),以小学校为中心点,在贫农、雇农、手工业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中间进行我党的开辟工作。

季雪兰的父亲季国富很快成了农运积极分子,不久成了我方的地下交通员和乡财办员。季雪兰记得,她七八岁时,刘瑞龙、葛成芳等共产党员经常在夜晚来到她家召开秘密会议,那盏油灯就半遮半掩地放在桌台底下,他们围着桌子轻声交谈,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

那个时期,刘瑞龙他们正在酝酿、策划农民的年关斗争。这年腊月中旬,中共南通县委在俞家沟召开有两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提出了“不完租、不完粮,不还债、不交捐”的斗争纲领,经过深入发动,参加农民协会的人越来越多。农民们行动起来了,吓得不少地主暂时缩回血手,农民们留住了原来准备交租还债的粮食棉花,第一次过了一个没有地主追租逼债的安稳年。

1929年,刘瑞龙他们又领导了春荒斗争和秋收斗争。这年秋天,刘瑞龙接任中共南通县委书记。年幼的季雪兰记得,那时,她父亲等人提着枪,跟着刘瑞龙经常外出活动。有一次,她父亲和许多农民跟着刘瑞龙去了通东王浩镇那里的汤家苴攻打地主庄园,这实际是红十四军一次重大的战斗。地方史记载,这年的10月,五千余农民配合红军游击队攻打地主巢穴汤家苴,处死了恶霸地主汤廉臣。那时,南通县东五区的革命烈火已经越烧越旺了。

1929年冬,敌人纠集六县武装,开始了疯狂的反扑。敌人在三余镇、二马路、三马路和白龙庙等地“兜搜”,屠杀革命干部和农民数百人,烧毁房屋一千多间,有的地方房屋几乎被全部烧毁。然而,敌人的屠杀并没有使农民们低下头来,党员干部带着广大农民扛着红旗,挺着胸膛,继续和敌人进行斗争。

193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来自东社的地主民团武装“白龙党”下乡“兜搜”,直奔季雪兰家而来。刚好那天刘瑞龙住在她家里,季雪兰父亲在屋外远远看见,知道情况不妙,一边对屋里大叫发出信号,一边跨出门向东狂奔,敌人发现后,几十个“白龙党”紧紧尾随追击。季雪兰母亲见情况危急,眼疾手快,迅即将一顶旧草帽拿给刘瑞龙戴上,并交给他一把锄头。刘瑞龙会意,于是就扛着锄头,装作下田除草的模样,从容地从后门走出,然后迅速躲到西边不远的河沟芦苇中。

“白龙党”没有追到季国富,恼羞成怒,回头就将季雪兰家的五间草房统统烧光。

晚上,季雪兰的父亲悄悄潜回被烧的住家附近,找到季雪兰的母亲急问,瑞龙到哪里去了?其母已经被“白龙党”折腾得几乎昏厥,人虽小心却巧的季雪兰说,看见刘叔叔往西去了……于是,他们就往西寻找,不一会儿,找到了还躲藏在河边芦苇中的刘瑞龙。

第二天,刘瑞龙紧紧抱着季雪兰,对她父亲说:“你家丫头以后就是我家丫头……”不久后,刘瑞龙动员农民协会的同志,为他们家搭了三间简易房屋暂时栖身。

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农民运动的镇压,红十四军遭受了挫折。环境逐步紧张起来,季雪兰的父母亲这时都被逼到外地打埋伏隐蔽,其父母后来在抗战初期牺牲。自此,季雪兰带着年幼的三个弟妹借住在伯伯家的打水车棚里,过着艰难的生活。

一个夜晚,刘瑞龙带着七八个红军游击队员,骑着自行车,身上都背着盒子枪,悄悄前来探望季雪兰。看着他们姐弟艰难的生活状况,刘瑞龙红了眼眶……随即,他找到季雪兰的伯伯,要来些芦苇,大家一起动手把车棚四周围了起来。临走时,刘瑞龙从身上取出三块银圆给季雪兰,叫他们好好生活。

一转眼,到了抗战时期,在地下党的启发下,季雪兰从事了为新四军传送情报的工作,后来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余西区妇抗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一直忙于操劳国家大事,不幸于1988年工作时突然去世。但他在百忙中并没有忘记季雪兰,他的女儿刘延淮根据父亲的嘱托,曾多次前来东社镇苴西村看望季雪兰,给老人多方面的关心,后来还与老人的儿子一起将三块银圆捐赠到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

现在,这珍贵的三块银圆摆放在纪念馆的玻璃橱窗中,熠熠闪光,仿佛在诉说中国共产党人当年的奋斗精神和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