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黄峰:红木化鸟笼 匠心亦初心

发布日期:2024-05-15 阅读:832

黄峰:红木化鸟笼 匠心亦初心

□徐艳梅

黄峰在加工底圈。 徐艳梅 摄


花鸟虫鱼历来是文人雅士钟爱的雅玩,鸟笼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样道具,历史绵远悠长,鸟笼制作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间工艺。兴仁镇韩家坝村及周边地区鸟笼制作者众多,“黄峰是行业翘楚,他还会制作嵌金丝绣眼笼,牛!”笼鸟爱好者季晓卫赞叹道。

黄峰18岁就跟着村里的师父学做鸟笼,后又学过木匠,在工艺厂、红木家具厂都工作过。上世纪90年代,红木风潮席卷而来,他灵机一动,将红木工艺与鸟笼结合,开始制作红木鸟笼,这一做就是28年。2010年,黄峰首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就凭“画眉竹节腰鼓笼”获优秀奖,后又屡次获国家、省级赛事的金奖、银奖。

美鸟配佳笼。鸟笼基本组成件有板顶、笼架、笼条、笼门、笼钩、笼圈、底圈、笼底等,工序从设计到破料、加工、打孔、打磨、组装、穿条等,不算很复杂,但求一个精细。“活顶”即笼盖与笼子必须严丝合缝,“半根头发丝都塞不进去,对着光照一丝都透不进来。因此,每条边每个角手工打磨时都必须非常小心,多磨掉一丝都可能漏光,一旦漏光就报废了。现在基本不会出错,打磨时心里有数。”黄峰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

作为省市非遗传承人,黄峰在工艺、款式、材料等方面既传承又创新,除了切料和打孔,其他工序都保留了手工做法,又创新性地将单道门加了一道暗门,避免鸟啄开门;缠线也从丝线换成银线,后又改进为金线,耐用且不会氧化。

为了契合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惯,鸟笼的形状、结构、工艺等都有不同要求。根据笼鸟的体型,丝条粗细也不同,最细的直径只有1.3毫米,一个鸟笼少的有68根丝条。黄峰回忆,自己曾做过一个直径1米、高2.2米的大鸟笼,丝条足有150根。

看上去纤巧精致的鸟笼,必须坚固耐用,每根丝条穿进去后还不能有松动。“丝条根根都需要手工打磨,砂皮从120目直换到14000目,目数越高,筛孔越多,磨料就越细。最久的一次光打磨一个鸟笼的丝条就花了半个月。”黄峰说,丝条的粗细正负不能超过两丝,粗了穿不进去,细了会晃荡。说是“穿”,其实是用两个手指用力捻进去,每穿一根丝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就相当于受一次刑,完工后满是水泡。

慢工出细活,黄峰一年只能做几个鸟笼,但他毫不在意:“要想出好作品,就必须花心思下功夫。虽然鸟笼每个部件都不大,但不能贪图便宜用边角料,必须用大料且用其外围,确保硬度。”去年他做了一个镶翡翠的鸟笼,客户拿到手后赞不绝口,打了95分!对于扣掉的那5分,黄峰笑着说:“艺术永无止境,有瑕疵,这是我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鸟笼制作始于竹制,后逐渐延伸到木质、金属等,功能也从初期的养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黄峰的作品称得上是“艺术”,不仅市场认可度极高,客户遍布全国,且成交价不菲,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我曾经做过一个‘太子笼’,卖了40多万元。”黄峰说,这个鸟笼雕刻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光雕工就有1年。

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昂贵的卖价卖的是巧夺天工的工艺,更是独有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现在黄峰带了四个徒弟,他说不仅自己要继续认真打磨技艺,更要把徒弟们好好带出来,“不负传承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