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敢为人先 勇挑重担 争当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开路先锋

发布日期:2024-01-13 阅读:672

敢为人先 勇挑重担 争当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开路先锋

民进通州区基层委员会

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大势已至、大幕正开。推动长江口协同融合发展将更好支撑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推动长江口协同融合发展将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江口协同融合发展是更好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通州必须牢牢抓住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乘风奋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战略叠加机遇弥足珍贵,通州要正视内外部环境的挑战,放大交通区位、产业基础、承载空间等优势,千方百计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胜势。

相关建议

(一)以提升开放能级为导向,共建互联互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要主动策应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在枢纽建设上同向发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交通网络的相互联通和“公水铁”等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共同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门户。瞄准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新机场基础设施、相关配套设施及货运通道建设,大力拓展客货航线,为各大航司基地用地做好超前规划预留。加快完善口岸功能等空运服务管理水平,纾解上海航空货运压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重要转换节点与国际开放枢纽。参与做好区域轨道交通设计,加快推进多层次轨道网建设。加快完善干线公路布局,打造高效便捷的区域联通路网,实现全域最多15分钟上高速公路目标。加快沿江港口功能优化和转型提升,倡导与沿江各港口集团采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沿江港口集约化、深水化、专业化发展。

(二)以提升创新能级为核心,聚焦融汇融合的跨区域创新协同载体

引导上海和苏南的大型公司、知名高校在通州区规划建设总部基地、区域总部和服务外包协同中心,把上海苏南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通州发展优势。以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为着力点,进一步打通通州与上海、苏南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藩篱,串联起众多跨江合作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等高端创新平台,着力打造G40绿色发展走廊,与G60科创走廊形成有效呼应。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上海科学院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谋划“飞地孵化”“离岸创新”协同机制,谋划在长江口南岸建设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等载体。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和各级科创项目经费,要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打造数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三)以提升城市能级为根本,培育更宽更深的现代化产业联盟集群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细分领域的研究,协同推进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积极参与长三角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和医疗器械等产业联盟建设,推动成立沪苏通产业链联盟,建立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南通高新区要聚焦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临空产业等领域,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加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装备材料、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及科创研发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联盟集群。南通鑫汇控股集团、科技人才集团等国有平台公司,要放大南通高新区的政策优势,携手上海、苏州知名投资机构共建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加大科技成长型产业布局。石港、金沙和平潮三家二级载体平台,要加快推进园区水电气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引领型项目。

(四)以提升生态能级为重点,守牢共保共治的长江口生态保护红线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城市建设、绿色产业、绿色就业三个方面夯实基础、不断突破、构筑优势。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沿江港口协同与产业管控,严格执行准入清单,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和联防联控,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要更加注重前端控污,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完善横向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全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共同打造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五)以提升支撑能级为突破,打造先行先试的沪苏通协同融通机制

积极对接上海、苏州拓展实施“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通关一体化等服务举措,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共促协同区建成长三角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学习借鉴京津冀、深汕特别合作区等跨区域合作的经验做法,积极对接上海苏南,探索建立成本共担、财税共享、统计指标“双算”等机制。科学优化区域用地布局,探索通过指标统筹调配等方式,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推广用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资质互认成功经验,用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人才、科创资源双向流动。巩固发展政策及管理协同成果,以生活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打造长江口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