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新闻文化艺术界
在中国式现代化通州新实践中加快文化强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文化事业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当前我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我区文化事业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全区文化战线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文化场馆实现全面覆盖。二是文化服务品质提质增效。三是文化艺术成果层出不穷。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文化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场馆集聚效应不强。我区虽新改扩建了一批文化场馆,但个数、规模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多数村居文化服务中心仅满足于有,载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不能有效吸引群众参与。未能招引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头部企业入驻,文化场馆的文商旅复合业态开发意识滞后。
二是精品力作产量不高。文艺精品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真正唱得响、传得远、留得住的精品力作不多。文艺精品创作与本土历史文化结合度不高,“通州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不高。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各门类艺术创作不平衡,艺术生产激励机制作用不够明显。
三是文化人才严重短缺。各艺术门类现有的中坚力量老化现象严重,加强“文化能人”的培养迫在眉睫。人才引进缺乏有效机制,区级文化单位专业性文化人才出现断层。镇村文化场馆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整合度不高。
二、推进我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积极谋划和精准运用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新办法,加快推进我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美化空间,提升文化服务阵地品质
以打造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为抓手,持续做优做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借助文博中心小剧场打造“柳敬亭剧场”,实行市场化运营。优化区图书馆阅读环境,增加古籍和地方文献研阅区,研究筹建区少儿图书馆。实施忠孝博物馆提升工程,争创三级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盘活国有资产,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整合资源,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和文化惠民覆盖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布局均衡、功能集成、服务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造新零售模式下复合业态的文化休闲场所,引导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成为各年龄层次特别是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二)增加供给,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内容
加大舞台表演、艺术培训、展览展示、文化沙龙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创新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提高“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成效。借力中国曲艺家协会及北京、上海、本省市院团,不断把优秀演出引进通州,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味到文化盛餐。组织非遗项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步伐。
(三)激发活力,勇攀文艺精品创作高峰
加强与中国曲协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合作,积极承办新作研讨与展演活动,搭建国家级平台,持续深入推进通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通州小戏小品生产创作的优势地位,力争所创作品入围省五星工程奖、曲艺芦花奖等奖项。出台相关奖励补助办法等政策,加强改进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激发全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推动各艺术门类同步繁荣发展。
(四)优化机制,充实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拓宽人才招引渠道,吸引更多专业人员投身文化事业。选送一批有一定戏曲基础的青少年,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委托专业艺术院校进行培养。选优配强镇(街道)文化站长,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队伍、文艺骨干和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育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分类教学、结对辅导、评比定级、经费支持等措施,提升群众文化队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整体水平,培育一大批常年活跃于基层的文化志愿者、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五)厚植乡情,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整合通州张謇历史遗存资源,传承和弘扬张謇文化,重点打造“通州张謇”文化品牌驱动核,形成串连张氏宗祠、张公祠、张謇祖居的参观、研学路线。推进运盐河、石港古镇、余西古镇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方位展现通州历史底蕴。定期开设“通州文化讲坛”,组织本土历史文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凝聚乡土情结,培塑文化地标。擦亮“建筑之乡”“纺织之乡”“教育之乡”特色名片,优选参观场馆(点位),讲好通州故事。设计开发“通州印记”本土文创产品,展现文化魅力,助力文旅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