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水稻已经丰收了,但是植保工作还要继续。”近日,记者见到区植保站副站长易红娟时,她正在实验室开展病虫害调查实验,为明年开春的防控工作做准备。
47岁的易红娟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已有二十个年头,是区植保站的一名技术骨干。多年来,她热爱本职工作,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和测报病虫害情况,不厌其烦地为农户解惑答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庄稼医生”。
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往往是植保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因为采集的数据将作为全区稻田病虫害防治的参考,易红娟必须跑遍全区的试验田。她说,“早上六点不到我们就出发前往目标田块,驱赶附着在水稻上的稻纵螟蛾。”然后根据飞蛾的数量推测其产卵期、孵化期等,找到虫害发生规律,再据此给出防治方法,争取在最佳时机打药,用最少的药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每到一处,易红娟都认真调查,记录好每一项数据,从而确保预测和编发病虫情报及时准确,发生量、发生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仅此一项每年能挽回水稻损失500万公斤以上。“虽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但水稻防治从原来的六次减少到四次,这能为老百姓节约许多成本。”易红娟表示,在药剂配方和施药次数上,他们从农民利益出发,反复推敲,拿出最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每年可为农民节省药本、工本千万元以上。
十多年来,易红娟跑遍了全区19个镇街200多个行政村。虽然是一名女性,但她工作的劲头从不输给男同事,大家都叫她“拼命三娘”。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强度,让她的脸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沧桑,“家里人都打趣我,说我比农民还像农民,你看我的脸和手臂黝黑黝黑的,不过我并不觉得苦。”易红娟笑着跟记者说。
“易红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克服各种困难把工作出色地完成好,她连续多年受到省植保系统表彰,这是很不容易的。”区植保站站长张宏军说,易红娟的吃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年轻的同志。“她就像打鸡血一样冲锋在前,身上有用不完的劲,也带动我们一起努力。”顾成对“师父”易红娟非常敬佩。在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的“青蓝结对”工程中,易红娟担任顾成的导师,传授其植保知识和农业技能。
易红娟还积极开展植保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学报、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其中《水稻纹枯病病情扩展时间动态模型研究》获得江苏省论文评比一等奖,《短期气温骤降对褐飞虱若虫个体发育的影响》获得江苏省植保系统优秀论文一等奖,另有两篇论文分别获江苏省植保系统优秀论文三等奖。她还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先进工作者”“南通市好青年”“通州区十佳青年”“通州区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此次上榜爱岗敬业“通州好人”,易红娟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理想信念,尽职尽责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当好庄稼的守护者、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