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区人民法院认真落实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法治引领,立足主责主业,多措并举,全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断进步完善,企业一旦失信,将受到行政处罚、限制高消费等来自法院、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严厉惩戒。今年4月21日,区人民法院开出南通首份《信用修复证明》,在法律框架允许范围内,给失信企业一次改过自新的“重生”机会。“负债的日子不好过!”南通某工贸公司法定代表人倪某说,被列入“失信名单”后,企业发展处处受阻,生活上也面临许多限制,“没想到信用能修复,我一定好好珍惜机会,重新把企业办好。”
今年以来,区人民法院以企业信息摸底排查为依据,对335家注册地为通州的失信被执行人企业精准施策、动态管理、分类处置,现已将40家企业依法退出失信名单,删除失信信息220条。过程中,建立健全“信用限期修复、失信预警、执转破屏蔽失信”企业信用三重修复机制,秉持善意执行理念,减存量、控增量,为营商环境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以川姜地区为主的家纺产业是通州的特色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为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区人民法院结合南通家纺城中小企业多、案件纠纷多的特点,在此创新设立首个“执行驿站”。该“驿站”充分借用商会力量,为企业矛盾风险就地化解提供平台,推动司法服务触角从诉前调解、诉中调解向执行和解延伸。今年7月11日,一案件当事人来到“执行驿站”,反映被执行人名下有拆迁安置房。仅仅用了5分钟时间,执行人员就在同楼层办公室调取到了相关拆迁安置材料。“执行驿站真是太便利了,我商铺就在楼下”“我以为要跑去法院处理呢,没想到就几分钟路程”……附近家纺企业主纷纷称“执行驿站”太方便了。“执行驿站”从空间上拉近了法院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切实降低了当事人的出行成本。
近年来,涉建筑企业商事合同类案件大幅上升,诉讼保全导致部分具备履行能力且诚信度良好的建筑业企业银行账户持续被冻结,对企业招投标和正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区人民法院主动与银行对接,在全国首创“涉诉双免保”机制,切实帮助建筑企业纾困解难。7月4日,区人民法院与中国建设银行南通通州支行签订了《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建设银行通州支行分别与南通四建、通州建总、新华建筑、承悦装饰签订了《涉诉免保协议》。
涉诉免保协议签订后,在区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中,四家建筑业企业作为原告申请财产保全时,法院将不再要求企业提供保全担保;作为被告时,建设银行通州支行以“诉讼保函”形式为四家建筑企业提供担保,区人民法院作出保全裁定后无须采取实体财产保全措施,仅需将保全裁定送达涉诉企业及建行通州支行,并在登记本上登记注明保全金额、期限即可。该机制的建立,系通过法院与银行的共同协作,增强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