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海外文坛涌现出一位华裔作家,他的小说《中国红》和《出番记》深刻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现实。他为宣传和平,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奉献了一生。他,就是1899年出生在通州骑岸的蒋希曾。随着大量学者辛勤考证,他的传奇经历慢慢为人所知。
近日,记者来到十总镇骑岸社区,这里是蒋希曾的老家。蒋希曾从小天资聪慧,记忆过人,虽家境贫困,但渴望读书。“在他9岁时父亲走了,13岁时母亲又走了,上学以及出国留学的费用都是我爸爸的奶奶捐助的。”蒋希曾堂兄蒋希光后人蒋炳麟告诉记者。
清朝光绪年间,蒋希曾受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大学毕业后,蒋希曾南下广州,积极投身国内民主革命运动。“蒋希曾在国内读书的时候,爱好体育活动,交际面广,在当时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师钱健表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蒋希曾作为江苏国民党的代表,还前往北京去迎棂。”
孙中山去世后,蒋希曾以学生身份前往美国加州,边打工边攻读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
在美国,蒋希曾革命热情高涨,创作出不少革命情感的诗歌,结集为《中国革命诗》,其中《萨柯——梵塞蒂》和《支那人——洗衣匠》最为有名。20世纪30年代,蒋希曾又出版小说《中国红》《金拜》《出番记》及英文三幕剧《死光》等。他的作品字里行间豪情万丈,虽是革命文学,但相当具有感染力,堪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股清流。40年代,蒋希曾移居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成为职业电影演员,他演绎的角色大多和革命有关。1971年7月,蒋希曾在美国去世。
“蒋希曾见证过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历史时刻,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让他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十总镇骑岸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陈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