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苑小区
9月16日,“通州这十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交出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这十年,是通州住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十年。”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丁亚军介绍,十年来,全区住建系统坚持“房住不炒、应保尽保”的使命追求,“拉开框架、补齐短板”的建设思路,“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新型城镇、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转型升级、开拓市场”的奋斗目标,我区住建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房住不炒、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和房产事业发展迅猛
“现在进入小区心情特别舒畅,老旧的希望苑焕发新生机,大伙儿别提多高兴了。”陆文博是金新街道希望苑小区20多年的老住户,他对小区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如数家珍。希望苑小区始建于1998年,去年9月3日,小区改造工程开工,总投资1010万元,如今老小区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生活舒适度、幸福感密切相关。十年来,区住建局坚持民生导向,解决痛点堵点,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工程,实施雨污分流、修复硬化路面、增设停车点位等,累计改造老旧小区(含零散宿舍楼)124个,涉及765栋楼、27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2.9万户。
让更多百姓从“忧”其屋变为“有”其屋,又从“有”其屋变为“优”其屋,2012年至今,我区商品房累计销售12.068万套,面积1367.73万平方米,房价保持了“稳中有升、平稳增长”的态势。招商引资的万达广场、维景国际酒店、南山湖水街等商业项目投入运行,丰富了商业业态,满足了群众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累计发放公租房租金补贴334户(次)、109万元;累计实物配租295户。2012年至今,共保留约1080处、90000平方米的直管公房,加强房屋余缺调剂,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安居乐业。十年来,全区共竣工交付安置房项目67个,建筑面积约1182万平方米,提供安置房7.88万套,解决了约3.5万户搬迁群众的住房需求。
拉开框架、补齐短板城市功能和形象品质持续提升
“江海大道东延高架桥上约2700盏灯实现了单灯控制,每一盏都能独立进行远端控制照明时间、亮度,发现故障快速检修。”说起去年12月启用的最新照明监控平台,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公用照明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王晓强赞不绝口。早在2009年9月,我区就开始引入智能化照明监控平台,如今758台控制终端能实时监控主城区道路和乡镇交通要道近1万盏路灯。
城市品质的提升体现在每一处城市功能的细节改进中。十年来,针对新建改造路段实施了公交站亭建设,城区公交站台共计182座。建设育才停车场、霞中停车场等5个停车场,在城区规范设置提升改造了22个停车收费点位。实施一号横河人行钢桥等桥梁建设、架空蒸汽管道埋地项目、市政道路LED路灯改造等,对16条背街后巷与72座桥梁重新命名。无论是市政、生态环境、燃气等工程建设,还是城市家具、给排水、水环境等城市公用设施的运行管理,“智能”已融入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城市交通循环是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十年来,我区加快推进城区道路建设,先后对新世纪大道、尚德路、效贤路等约18条近30公里道路实施了改造,缓解了交通拥挤、堵塞问题,有力改善和提升了通行能力与城市环境。完成了成贤路、经一路、效贤路等32条约40公里新建道路,打通了部分断头路,促进了区域版块道路微循环,实现了城区主次干道互联互通,进一步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促进通州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初秋时节,凉风习习,晚饭过后,家住碧桂园·天玺湾小区的市民沈茜经常会带着孩子来到南山湖,沿着湖边散步,“出门就是个公园,空气环境都很好,饭后来走走很舒服。”
出门见绿、宜绿则绿,生态环境的提升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我区完成五号横河、太山河公园等32个公园、游园绿地建设,面积约162.59万平方米。完成霞中竖河、一号横河、新通掘路等16条道路、河道配套绿化建设,面积约80.66万平方米。完成妇幼广场、育才中学等7项附属绿化项目建设,通过小微环境建设改造,扮靓城市街角、激活城市死角,基本实现城市居民步行10分钟服务圈公园绿地全覆盖的目标。
在打造“绿满通州”品牌的同时,我区以打造“水韵通州”城市景观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水系治理方式,2012年至今,对中心竖河、中心横河、金沙横河等10余条河道采用先进的水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推进益民污水处理厂和二分厂等扩建项目。加强通州城东片、城北片、城西片等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开挖城东新区水系56.31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十三总沟、纵一河、六号横河等14条城区河道,约25公里,全面实现城区内河水系畅通,恢复河道自然功能。2019年与2020年,完成城区9条黑臭河道整治,整治长度约14.8公里,消除城区黑臭河道现象。
新型城镇、乡村振兴城乡建设和城乡发展全面融合
1.5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里种上美人蕉,俨然一个迷你植物园;附近的河流纳入达标生活用水,水清河畅。说起政府实施的农户污水处理改造项目,金沙街道金北村99组村民王秦兵赞不绝口,“过去门前的河沟里鱼都养不活,现在我们还能在这河里钓鱼。”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十年来,我区通过实施“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行动”及“通州区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等,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快速发展,全区207个涉农行政村居,按“双60标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1.25%、农户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1.69%。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区保有城镇污水处理厂(站)11座、污水管网约560公里。
十年来,区住建局协助镇村推进村庄小游园建设,共建成260多个村庄小游园,实现村村都有小游园的目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7个,建成省级康居乡村11个、市级77个,创成住建部命名的美丽宜居村庄1个。目前全区有市级美丽宜居乡村63个,区级美丽宜居乡村200个。全区有东社镇东平村、石港镇睹史院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有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区级特色田园乡村。创成3个省级传统村落(含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转型升级、开拓市场建筑产业和品牌打造成效显著
2011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742.09亿元。2021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2163.03亿元。
2011年,全区建筑企业206家,其中特级3家,一级25家。2021年,全区建筑企业共579家,其中特级6家,一级47家。
十年间持续增长的数据,是通州建筑业持续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好证明。
我区坚定“走出去”发展,建筑市场遍布30个省市区,省外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由40.1%提升至如今的45.5%,形成以“省外市场为主导,省内市场为补充”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涉足越南、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对外营业额年均增长6%以上。建成装配式生产基地1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3个。
十年来,我区荣获“鲁班奖”26项、“国优奖”43项、“詹天佑”奖9项、国家级专业奖项49项,省级优质工程奖项374项。目前,我区获得的鲁班奖总数已达65个,通州建筑铁军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工程品质不断提升。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通州住建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丁亚军表示,区住建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实的政策举措、更严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通州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