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全面推行河长制5年来——
让每一滴水成为滋润民心的“幸福之泉”
长江通州段生机焕发。张邦发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通州河网密布,全区水域面积267平方公里,河道总长达2600公里。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5年来,通州持之以恒遵循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努力创新管理思路,积极探索治理路径,绿意盎然、流水潺潺的美好水环境画卷正在通州大地徐徐展开。
创新河长制的“通州模式”
河长制的本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党政力量是砥柱中流。区委区政府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始终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2017年7月18日,区委、区政府印发《通州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同年底,通州在全市率先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责任体系,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级总河长,牵头抓总推进。5年来,区总河长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研究部署长江大保护、水污染防治攻坚、区域治水等工作;区四套班子全体领导担任全区29条重要河道的区级河长;每年的河长制暨年度水利工作会议,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全员参加。
顶层设计到位了,下级河长履职如何推进?通州创新了自己的模式。
“作为河长,你有没有按要求巡河,河道岸坡为什么还存在脏乱差现象?”“作为河长,你觉得你的责任河道还存在什么问题?”……去年6月25日,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内,一场“人大代表问河长”专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活动现场播放暗访河道视频、图片,责任河长接受人大代表问讯,“刀刃向内”式的发问让部分河长“红脸出汗”。针对河长履职存在的短板问题,通州还创新河长述职机制,由镇村河长直接向区总河长、副总河长述职。在东社镇,述职现场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加活动,对述职河长进行评价打分,督促河长全面履职。这样的述职形式,通州每年要在14个镇(街道)轮流开展一次。为了让“河道有问题找河长”成为人们的共识,通州在每条等级河道上树立河长公示牌,公示河长电话及监督热线,同时搭建了河道长效管护管理平台,聘请民间河长作为第三方监督,助推河长履职。
然而通州河道数量众多,河道保护仅靠各级河长还远远不够,如何深化河长制、推动河道治理保护成为社会共识?通州积极寻找水脉与文脉的结合点,通州先贤张謇先生也是治水先驱,我区在全国第一所以张謇命名的“张謇学校”内建设生态河道和水文化廊道,新建全区第一所具有通州特色的水情教育基地,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全区开展“小手拉大手,共护幸福河”河长制进校园活动,各地河小青志愿服务团授旗成立,护水行动成为通州学生户外拓展的常态活动。通过“河长制进校园”“校地共建示范河”等活动推广水文化,让水利工作、河长制工作深入人心。充分调动民间河长、教师河长、家长河长、社会监督员、志愿服务团队、网格化治河的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的护水合力。
保护长江生态的“通州样板”
初秋时节,漫步通州滨江岸线,江水滔滔,草木葱茏,江堤景观带如一条飘荡的彩色丝带,环绕在长江之滨,大好美景让人流连忘返。2021年,南通市委提出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带,这是南通沿江生态建设又一项重大举措。通州段于2021年9月8日开工,同年底圆满完成13.2公里建设任务,占南通市下达建设总里程的8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在此之前,通州花大力气开展了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为沿江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通州出台了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相关整治方案,对长江干流17个违规占用项目开展整治,拆除建筑面积21392平方米。对长江支流开展综合治理过程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拆除五接镇大李港河沿河147处河道“违法建设、违法圈圩”项目,拆除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在全区,像长江这样的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还有很多。通州将30条市管、区管河道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先后拆除取缔“两违”项目525处,拆除建筑面积70857平方米。在通启片区重拳出击,区级层面成立综合整治指挥部,区水利、城管、交运、市监等职能部门组建7个专项工作组和1个区级保障组,拆除通启运河、新江海河沿河违建159户,拆除面积61000多平方米,啃下了多年来制约水环境高质量发展的一块硬骨头。
水污染防治攻坚的“通州担当”
如今,站在先锋街道高坝竖河青年路桥头,一眼望去,河道蜿蜒,流水潺潺,岸坡生机勃勃,鱼儿欢快畅游。然而数年前,这条河还被周边老百姓称为“黑臭沟”。由于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排下河,大量违建侵占河道,加之交通建设导致水系破坏,高坝竖河成了一条典型的黑臭河道。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一线办公、现场推进。在整治过程中,统筹实施控源截污、畅通引排、疏浚河道、防护岸坡等措施,共封堵沿河污水排口126处,新建集污管网0.54公里,开挖疏浚河道3.9公里,清淤土方4.35万方,拆除沿河违建118处,拆迁11户。先锋街道水利站站长施新春介绍,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街道、村两级河长不断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巡河力度,每天召开晨会部署工作任务,推进拆违、农户改厕等工作。通过百日攻坚,高坝竖河从先锋街道最乱最差的一条河道蜕变成了美丽河道,既体现了党委政府治水的坚定决心,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这只是近年来通州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5年来,我区先后治理完成黑臭河道174条(段),一大批黑臭河、淤积河、脏乱差河变成了干净河、生态河、美丽河。河道畅通了、干净了,老百姓自发在河道内养鱼增收,这是通州推行“以河养河、生态护河”举措出现的新气象。“我们把四级河道发包给村民,一方面投放的鱼儿可以吃掉河道过量的浮萍、水草,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养殖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爱护河道的意识。”二甲镇宝云山村河长制工作联络员季荣说。
目前,通州已有356条三四级河道落实此项措施,真正实现了“以水富民”。昔日“龙须沟”,今日生态河,“美丽中国”的梦想正在通州大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引领区域治水的“通州速度”
202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区域治水重大部署,通州是首批先行先试区,试运行面积达272平方公里。
建立高质量现代水网,疏通堵点是关键的第一步。试运行区域内原有的水系格局较好,但还存在局部毛细血管不通的问题。经过梳理,全区共排出36条(段)61.43公里河道急需整治贯通,同年完成河道疏浚15.75公里,清淤土方8.67万立方米,拆除坝头坝埂57条,建设桥(涵)56座。为控制水势,实现有序流动,水利部门探索建设简易控导工程,突破传统水闸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取消了上下游翼墙和消能防冲设施,造价只有常规的十分之一,在南通水利建设史上尚属首创,并创下了“三周建两闸”的通州速度。为了解决简易控导数量多、位置分散等管理难题,我区新建了一套自动化管控系统,形成“信息全面掌握、运行实时监控、维护全程跟踪、调度智能优化”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地域有界,流水无疆。通州与海门等7个县(市、区)接壤,一条河道流经两地的跨界河道共有70条(段),全市最多。川姜镇通海河为通州、海门界河,曾是一条典型的黑臭界河。两地界河河长共同系统治理通海河,实现了责任同担、方案同商、规则同守、行动同步、资源同享。同时,通州与南通开发区共同编制先锋小海界河整治方案,落实了400万元整治资金,与崇川区、苏锡通园区、如皋市、如东县等共同商定界河整治措施,签署协同共治协议,分清界河管护责任,共同维护河道整治成果,实现跨界河道联合河长制实现全覆盖。
去年11月25日,南通市全面实施区域治水、加快建设现代水网现场推进会在通州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区域治水“通州速度”,并推广了通州的经验做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水生态的追求与向往,就是通州河长制工作奋斗的目标。”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水利局局长陈晓飞说。下一步,通州将继续围绕打造美丽幸福河湖这一总目标,以群众满意度为唯一标准,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热情,奋勇争先,攻坚克难,持续描绘通州高质量治水惠民新画卷,让每一滴水成为滋润民心的“幸福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