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刘桥镇:“民心党建”为乡村治理赋能增效

发布日期:2022-06-16 作者:臧靓 樊希萌 阅读:1001

坚持人民至上,既要有为民初心,也需要“应用场景”,更呼唤实践创新。连日来,刘桥镇以“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活动为契机,紧扣“干部访、群众讲、及时办、回头看”四个环节,推动形成了旗帜在一线飘扬、问题在一线解决、效能在一线提升、民心在一线凝聚的“民心党建”工作模式,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赋能增效。


8小时内外,聚焦全面走访,在“广”上提作风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党建红旗不仅要扛起来,更要覆盖到更多党建空白点和薄弱点上。刘桥镇坚持“8小时之外”的走访“不打烊”,群众在哪里,走访就覆盖到哪里。

村民葛子英在镇农贸市场经营着一家咸菜摊,每天清晨就得出门忙生意,几次扑空后,工作人员终于在一天午饭的时候遇上她。“每次来村里都会想去她家走访一下,因为像葛大妈这样每天在市场忙活的人,对镇上的经营秩序管理做得怎么样最有发言权。很想听听她的心声。”

连日来,镇村干部一次次走进群众家门,既访村情民意,也问诉求意见,收集听取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对干部工作的意见建议、涉及民生的合理诉求等。目前,全镇12个村居农户走访覆盖率超50%。


庭院小板凳,聚焦充分表达,在“暖”上聚人心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刘桥镇将走访活动定位为群众的“主场”,听“乡语”、辨“真音”,用心用力用情念好“人民大学”。

日前,刘桥镇党委书记陈建烽来到徐园村徐建新家,“这是我的民情联系卡,上面有我的手机号码,有事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坐在庭院小板凳上,递名片、唠家常、听意见,就这样拉开了一天走访的序幕。

闲谈中脱口而出的,看似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实则是影响群众生活、生计的大事。一张小板凳暖的是干群关系,群众更愿意敞开心扉,干部更能够听到真话,也更能在对话中把脉社情民意、汲取群众智慧、发现工作短板。走访到哪里,群众始终是“主人”,永远在“C位”。


一册民情本,聚焦及时办理,在“快”上见真章

“民心党建”的核心在于党建引领齐发力,为民服务解难题。“徐家田地地势低洼,水系不畅雨季易涝,夫妇俩年事已高,想将土地流转。”“沿线多家农户反映农路太窄,会车困难,呼吁拓宽道路。”……走访中,陈建烽的民情记录本上特意用红笔标注出了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小小一本工作手册情牵万家灯火。

刘桥镇将大走访活动作为“哨声源”,镇村干部将群众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对于可在短期内解决的事项,快字为先着手实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于需要部门协调办理的事项,及时汇总反馈,实实在在推动问题解决;对应该解决而又一时解决不了的,作出承诺,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对受政策限制不能解决的问题诉求,依法依规、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说明情况,真正做到“群众有所呼,干部有所为”,让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诉求听得见、看得到、办得好、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