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航天可回收运载火箭研发团队合照(后排中间为霍亮)。
12月12日星期日,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CEO霍亮仍忙碌在科研一线,“作为国内刚起步的商业航天公司,我们一直在迎接新的挑战、攻克新的难关,为中国航天完全掌握应用回收复用技术而持续奋斗。”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到2003年杨利伟进入太空,再到现今空间站建设成功开启,29年来,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筚路蓝缕,逐梦太空,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航天经济领域。然而,生产和发射航天器有着很高的风险和研发费用,进入门槛比较高。
2011年7月,霍亮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一单位担任总体设计师,负责某高新工程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总体设计、某大气层内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总体设计。2015年底,霍亮开始接触民营火箭行业,当时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第一次在海上实现回收火箭,这对霍亮触动很大,于是他立志成为太空产业的推动者,创办了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对标美国SpaceX,研制高可靠的回收复用运载火箭,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在选择研发基地时,通州区人才办向霍亮伸出了橄榄枝。他在考察之后,决定将深蓝航天可回收运载火箭及发动机智能高科技生产基地落户南通高新区,租用博鼎机械产业园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带领团队专注科研。“通州及南通高新区对我们这个项目十分优待,给予政府产业基金扶持,使我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霍亮说。
创业初期,外有SpaceX的先期实践,内有同行的竞技比拼,深蓝航天咬定青山,坚持以液体运载火箭产品及其回收复用技术的研发为核心技术目标,奋起发力,特别是近两年来,霍亮带领团队克服了在疫情期间外出调研、跟产、生产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不舍昼夜,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向着目标持续前进。
今年7月,深蓝航天完成了首次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VTVL)自由飞行,即被称为“蚱蜢跳”的运载火箭垂直回收飞行试验。10月13日,成功完成百米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并将按计划执行“星云-M”试验箭的公里级高空垂直起降回收飞行试验,以及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雷霆-20”的整机试车。“‘星云-M’1号试验箭的两次飞行成功,说明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深蓝’的差异化技术路线,最为关键的是摸索出液体火箭研制的全要素流程。”霍亮表示。
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的深蓝航天,已具备年产20发液体运载火箭和200台火箭发动机的制造能力,建造了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因此,霍亮获得2021年南通市“江海英才”一等奖、入选通州区“510”人才计划,不仅得到5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还享受到南通和通州的诸多人才政策红利。
“太空运输产业从高不可攀到触手可及,这其中要走的路还很长。”霍亮表示,“公司聘请了中国载人火箭原总指挥长黄春平教授担任企业总顾问,将以液体运载火箭产品及其回收复用技术的研发为核心技术目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研发进度、加强科技化管理革新,推动太空运输产业的变革,开拓中国商业航天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