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东社镇东平村芦笋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连体大棚,闻到的是一缕缕芦笋的清香。作为省第六批特色田园乡村,东平村将芦笋作为抓手打造特色农业,已初步建成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主要从事芦笋研究培育推广,预计可辐射200余农户,年产值可达700万元,亩均产出约10万元。
我区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申报为契机,围绕南通新机场建设,以创新思维打造“机场+农业园区”,推进通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形成融合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航空食品保障,农业品牌展示、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近年来,我区在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抓住南通新机场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以创新思维打造“机场+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希望的田野”有了新气象。“十三五”期间,我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占比达93.2%,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5.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建成家庭农场3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64家。
进入新时期,乡村发展迎来新课题。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前段时间,“骑岸大方柿”刷屏朋友圈。“骑岸大方柿”已有300多年栽培历史,2019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为我区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品牌。
近年来,十总镇大力培育和提升“骑岸大方柿”品牌附加值,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以“骑岸大方柿”这一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目前,骑岸大方柿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十总镇和石港镇,仅十总镇种植面积就有3000亩,年产大方柿4500吨。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区在坚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工作总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开展土地规模化流转,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高效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四五”期间,全区拟新建和提档改造18.5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