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庄奂:
传承红色基因 永远紧跟党走
图为庄奂在整理珍藏的党旗(资料图片)。
郑州 摄
我叫庄奂,胞兄庄凤林是一位抗日烈士,1941年初担任中共南通县委联络部驻金沙镇敌据点情报员,常给新四军提供可靠情报,打击日伪军,同年冬入党。次年2月9日因叛徒出卖被日伪逮捕,不屈牺牲,年仅19岁。我的家门被封,一家人被迫四处流浪。当时我不满13岁,国难家仇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多亏新四军接济,并把我送到三余中学读书,党和民主政府还对我家多方照顾,于1946年1月给我家颁发了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号光荣证。胞兄庄凤林以其忠于党和人民,为抗日救国不惜牺牲的斑斑碧血,为家中铸就了激励后人、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使我刻骨铭心。由此决定了我的一生:深情热爱党,衷心拥护党,永远跟党走。
1949年1月28日江苏南通金沙解放,县委、县政府进驻,急需维持社会治安,组建街组等基层机构。我的父亲和姐姐相继在街道和镇上任职,我也被居民选为西市街街长。县政府就设在西市街,我白天在街道工作,夜晚背着枪带领街干放哨巡逻,协助保卫县政府的安全。那年年底,金沙镇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说我能继承胞兄庄凤林烈士的遗志,工作积极负责,但还要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条件争取入党。随后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认真学习党的基础知识,更加积极地工作。经过组织考察,1950年5月31日,党支部通知我参加会议,让我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宣誓毕,默默地告慰胞兄:“我要以你为榜样,一定践行誓言,争取做一个完全合格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金沙区公所调我当文书,后又调到县政府、县委办公室当秘书、副主任,就这样和笔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战争年代我断断续续读了7年书,只拿到一张初小文凭,自知先天不足就应后天补,我努力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过去办公室人手少、突击任务多,常要干通宵。同事们说我像头老黄牛,我也以“甘为孺子牛”自勉。对于领导交代的任务,总是鼓起牛劲去完成。因用脑过度患上偏头痛,经常发病。1980年,组织照顾调我组建和主持党史办公室、修志办公室,减轻工作压力。我深知许多老同志年事已高,必须只争朝夕去抢救史料,还是夜以继日地干。
1990年退休,我又被县政府聘为县志主编,还被一些单位借去编审史志,前后编审史志800多万字,主编地方党史和《南通县志》等史志18本400余万字;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记4次大功,还曾被评为南通市劳模和江苏省先进党史工作者;退休后被南通市政府授予“老有所为金秋奖”;工作中还获评副编审职称……这一切是党培育的结果。父母养育我20余年,恩深似海;党培育我70余年,恩比海深。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开启的新征程中发挥余热,奉献余生。
庄奂 口述 记者 曾银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