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金辉,出生于1947年,家住石港镇四港村,退休前是从教40余年的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小学老师,那时候我跟随父亲在如东栟茶读书。1966年,我高中毕业后回了老家,受时局影响,只能在家参与劳动,生产队看我比较瘦小,安排我跟着妇女同志一起挑粪、挑泥。虽然那时的我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在生产队的劳作成果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年轻时候的我郁郁不得志,一腔抱负却“伸不开手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政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明显变化。1972年,我总算吃上了“文化饭”,在五窑公社当代课老师期间,虽然要在五所学校之间轮转授课,但我很满足。体育、音乐、语文、美术、劳动,什么课程需要我,我就上。那时候的冬天格外冷,没有交通工具,早上五点天还没亮,我就步行去学校;晚上我坚持办公,常常点着煤油灯,不知不觉就过了九点。住的宿舍是两人一间的土坯房,只比成人高一点,进门一不小心还能碰到头。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的内心逐渐富足。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觉得机会来了。幸运的是,我最终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学习中文专业。大学期间,我一边勤奋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石港教育辅导组,为老师讲课。印象深刻的是,1980年,我花14元买了辆“长江”牌自行车,当时心里乐开了花。
一年后,因为我敬业又肯钻研,组织把我调往通州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一捆书、一套被褥、一个人、一辆自行车,带着全部“家当”,我踏上了新的征程。在这里,我觉得我的抱负总算得到施展,虽然常常要面向300多名学员上课,条件也比较艰苦,但这是我热爱的事情,我乐此不疲。
2006年,从通州教师进修学校退休回乡后,我看到农村的老人、孩子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就开始琢磨着要为丰富老人孩子的业余生活做点什么。我腾出家里100多平方米的住房,把卧室以外的八间房都用作活动室,把自家的橱柜桌凳都拿出来作为基本设施,并特地新建了50平方米的“养心苑”用作老人排练、表演的场地,想方设法购置了不少乐器、音响、文房四宝及图书。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就看脸上笑不笑,我将活动室取名“老少乐艺文苑”。现在,每到节假日,孩子们就会来这儿学写字、玩乐器,老人们也常过来吹拉弹唱、相互交流。2017年11月,“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在这里授牌,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村干部及致富能手组成的“百姓名嘴”宣讲团经常性开展宣讲,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物质富裕、生活安定、精神富足,这是老百姓想要的生活。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发展,必须要有文化自信。面对“十四五”发展大局,年轻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起自信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史促行,才能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致力于“文化养老”“精神养老”,让更多老人找到情感寄托,安享晚年。
(金辉 口述 记者 曾银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