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通州:全民治水力促河长治

发布日期:2021-03-03 阅读:1091

河长制“有名”更“有实”

通州:全民治水力促河长治

图为“未名河”生态河道。徐静怡 季求兵 摄

春节前,二甲镇宝云山村村民丁友平从他承包的二甲腰河南段起了不少鱼,拿到市场销售一空,收入4000元,而这得益于河长制的推行。

“我们把四级河道发包给村民,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养殖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他们也承担了河道保洁的责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护河参与度。”宝云山村河长制联络员季荣介绍说。

这是我区推行的“以河养河、生态护河”河道管护新模式,目前我区已有256条三四级河道落实了此措施。去年以来,我区围绕“打造河长制通州模式”总目标,创新多项工作举措,按照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的工作思路,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构建全民治水新局面。

镇村级河长先行攻坚黑臭河道治理

站在先锋街道高坝竖河青年路桥头,一眼望去,河道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岸坡生机勃勃,而就在六个月前,由于交通建设导致水系破坏,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排下河,违建侵占河面等原因,高坝竖河还是一条典型的黑臭河道。经过街道、村两级河长百日攻坚系列整治,如今高坝竖河面貌焕然一新,整治工程也高质量通过了省级验收。

先锋街道水利站站长施新春介绍:“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街道、村两级河长不断发挥职能作用,每天召开晨会部署工作任务,推进拆违、农户改厕等工作,加大巡河力度,到目前为止,镇级河长已巡河12次,村级河长总计巡河72次。”

据了解,2020年我区共整治完成102条农村黑臭河道,基本消除了集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农村集中居住区的黑臭水体;拆除“两违”项目232处,拆除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完成130条(段)生态样本河道提升打造;农村河道疏浚全面完成,完成疏浚整治三级河道15条(段)、四级河道105条(段)、沟塘225处,我区河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民间河长推进长效治理成常态

除了镇村河长直接管理河道,我区还创新河道长效管护模式,发动老党员干部、老支书、企业负责人等社会人士担任民间河长,参与巡河监督。目前我区在1152条等级河道上落实3600余个固定巡查点位,金新街道率先开展试点。民间河长通过“河道管护”APP,定期定点上传河道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照片至区级河道长效管护管理平台,区河长办及时线上审核、交办责任河长,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整改问题的闭环管理。

区河长办综合科科长徐茂东表示:“通过这种管护模式,充分调动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志愿服务团队、网格化治河的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的治水合力,切实推进河长治。”

河长工作广宣传水文化深入人心

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我区创新思路,打造特色水文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的知晓率,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参与与支持。

金新街道河长制就培训出了“有文化”的亮点。去年4月,金新街道河长办关注到辖区内百年老校张謇学校三面环水,拥有独特的水资源优势,该校又有着丰富的张謇文化元素,金新街道河长办经过近半年的治理,在校园内建成“未名河”生态河道和水文化廊道,打造水情教育基地,并积极开展“河长制进校园”“校地共建示范河”等活动,通过主题征文竞赛、红领巾河道认领、摄影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推进水脉与文脉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教师河长、学生河长、家长河长,让水利工作、河长制工作深入人心。

“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做到节水、爱水、护水、亲水、咏水。下面,我们将常态化开展水文化教育活动,打造系列河长工作文化品牌。”金新街道党工委委员、街道河长办主任倪晓峰表示。

记者 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