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疫情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医生

发布日期:2020-09-30 作者:徐艳梅 陆云芬​ 阅读:1090


  9月25日傍晚,瞿啸鹏从核酸检测负压实验室里出来,满脸都是被护目镜、口罩等勒出的痕迹。

  瞿啸鹏是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从6月份医院核酸检测负压实验室投入使用以来,这就是他和同事们的常态。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核酸检测成为必须,面对每日数百份的检测标本,新建负压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一开始,我们整个区都没有负压实验室,所有检测都是外送到第三方公司,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得知检测结果,非常不便,也影响疫情防控。所以根据上级要求,4月份我们就筹划建设这个负压实验室。”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陆袁洲介绍,为尽早能够自己独立开展核酸检测,医院与建设单位一起加班加点,建设的同时积极联系省临床检验中心专家前来评审,最终提前10天完成了实验室建设,一次性取得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合格证,6月23日正式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最快检测时间缩短为4.5小时左右,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实验室是建好了,检测人员从哪里来?由于核酸检测要求较高,操作人员必须取得省临床检验中心感染病专项岗位培训合格证和生物安全培训资格两个证书,4月初,检验科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三人。虽然科室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但为了疫情防控大局,检验科自我加压、统筹安排,检测人员在常规岗位工作完成后,立刻充实到核酸检测实验室。随后,又安排人员参加培训,相继有八人取得了相应证书。由于每天需要检测约400份样本,加上日常的临床检验任务,人手相当紧张,科室安排两人一组进行检测,另外安排一名“递补队员”。

  为什么是“递补”,这就要说到实验室的特殊性和检测的流程了。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极强,实验室分为三个区域。一区是试剂准备区,工作人员在此准备提取试剂和扩增试剂,然后通过传递窗传递到二区。二区是核酸提取区,是工作人员和病毒最接近的区域,也是最危险的区域,所以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三级防护,即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脚套、手套,而出仓则必须严格按规范卸“装”并做好消毒工作,而这也让核酸检测实验室成为全院最“神秘”的地方。核酸提取好后,加入扩增液中,最终通过传递窗送三区进行扩增。为节约时间和防护服,“递补队员”就在三区提前根据样本编程,然后将样本放到扩增仪上扩增检测,判读结果,发布报告,如此循环3~4次。

  8月份,省临床检验中心发来5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样本。这是一次重要考试,代表一个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水平,关系到疫情防控的精确度。如果连续两次检测不合格,就将取消核酸检测资格。收到样本后,科主任周卫平和副主任刘小朵立刻按照要求进行了检测、上报,5个样本全部合格,以满分一次性通过了考核!

  相对以往来说,核酸检测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额外增加的工作,为了抓紧时间检测,当班人员将正常工作压缩到半天完成,一份盒饭打发掉午饭,然后全副武装进入实验室,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下班。这期间不能饮水、不能上厕所,出来时每个人的衣服没有一块是干的。“为了避免上厕所,每次进仓都尽量少喝水,然后出仓时一口气能喝下两瓶矿泉水。”周卫平笑说大家都是“牛饮水”。

  即便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从实验室投运以来,所有人都没有休息过一天,已经检测核酸近两万份,但整个检验科没人有任何怨言。瞿啸鹏说:“核酸检测是抗击疫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参与核酸检测,虽说工作时间长些,任务重些,却是非常值得的,因为给通州疫情防控守住这道门是很有意义的。”实验室投运以来,周卫平一直都处于高负荷运转中,4个月瘦了近十斤,原先的白大褂现在穿在身上有些空荡荡的,他拉了拉皮带,笑着说:“皮带已经不能再收了,再瘦得去重新打眼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生纷纷驰援湖北,区人民医院全院医务人员都写了请战书,检验科的人也不例外。最终,他们上了本院的“前线”。其实,用瞿啸鹏的话说,不管是去哪里都是救人,哪里有需要,医务人员都“时刻准备着”。是的,在所有人都知道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有这么一批不为人知的医生,在这神秘地带,攻苦茹酸,夜以继日,汗流浃背,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