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种粮大户张淼:追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日期:2020-09-17 作者:沈维维 阅读:993

田畴沃野里,东边种着大片鸭血糯,已到灌浆之时;西边是一片普稻,绿油油的,长势喜人。9月9日,西亭镇九总渡村的种粮大户张淼蹲在田埂边,抚摸着膝盖高的水稻,面露喜色,“现在的天气最有利于水稻生长,今年长势很好,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把梦想和希望播种在田野上,张淼在近三百亩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断念好“种粮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在小康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贫困难不倒勤奋人 苦日子过出“甜”味


张淼种植的鸭血糯长势良好。沈维维 摄

“最初就是看到好好的地抛荒了,觉得太可惜,所以我决定把别人不种的土地都种上粮食。”谈及自己种田的初衷,这位皮肤黝黑、形态憨厚,眉宇间透着一股韧劲的庄稼汉向记者吐露心声。这样一位笑容爽朗的种粮大户,实际上也是一个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苦娃子”。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张淼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异常艰辛。“初中毕业了,我想继续上学,但是家里条件不好,连学费都交不起,没办法我就只好出来打工。”含泪中断学业后,张淼进入了当地一家小工厂,干着枯燥而繁重的工作,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多少个不眠之夜,张淼辗转反侧: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看着朋友们求学,找到喜爱的工作,张淼别提多羡慕了,他渐渐也萌发了离厂创业的念头。

勤劳的人不愁没饭吃。“离开工厂后,我就开始搞农机,为附近的农户提供服务。到后来看到很多地没人种,我又开始种田。规模上来后,又成立了家庭农场。”简单的话语却勾勒出无数个起早贪黑、严寒酷暑的日子。张淼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诚心,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初的贫困之家步入小康行列。如今,他流转了近三百亩地,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年收入四十多万元,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从“门外汉”到“好把式”科学种植实现增产增效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站在一片紫黑色的稻穗前,张淼告诉记者:“这个是鸭血糯,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稻米。我们采用全生态种植方式,虽然产量低,但市场价格可观。”说起自己新引进的品种,张淼充满信心。

种粮头两年,张淼的八十亩水稻因稻瘟病大幅减产,有的地块甚至绝收,张淼曾一度感到茫然。干事容易干好难。张淼认识到,必须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一有时间,他就读书、看报,学习农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多年来,张淼访遍了全区的种粮大户,甚至跨市跨省向农业专家学习,不断引进、改良新品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坚持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如今,张淼种植的水稻、小麦亩产比一般农户种植的多一二百斤。种植的鸭血糯还没收割就被订购一空,仅这个品种一年就有十多万元收入。“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简单的事情反复做,你就是专家。”对张淼来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下一步,他还将打造“亭醇”大米品牌,扩大鸭血糯种植面积,不断在“精”“特”“优”上做文章。

张淼和村干部在自家的稻田边查看水稻长势情况。沈维维 摄

借力好政策 追梦者成小康“领头雁”


张淼对农机进行日常保养维修。沈维维 摄

“这是我买的第一台收割机,我清楚地记得价格是26.8万元。我凑了3万元不到,国家补贴5万元,其余都是找别人借的。”在自家农场的仓库里,一辆老式收割机勾起了张淼的回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实现规模化种植,张淼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自走式喷药机等大大小小10余台农用机械,并在政府的扶持下,建成了烘干机房和2000多平方米的大仓库。张淼自豪地说,现在农场各类耕整地设备齐全,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创业艰难苦难多,多亏了政府的各项农机补贴政策,还有很多好心人的真心帮助,我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饮水不忘思源,致富不忘乡亲。如今,张淼的海山家庭农场平均每天都要雇用四五名贫困村民,农活多的时候一天有十几个人。为了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张淼还在保证自家农作物正常管理的同时,义务帮助周边困难农户进行机械化耕种收割。“一方面接收一些闲散劳动力去农场帮忙,让他们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张淼也利用自家的收割机和插秧机帮助困难群众种植。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技术无偿传授给其他农户,提高大家的种植收入。”对于村里的这位致富“领头雁”,九总渡村党总支书记葛晓玉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今年对张淼来说是特别开心的一年,粮食丰收在望,儿子也考上了大学。“小康不光是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上也要跟上,一代比一代强,幸福的日子才有希望……”张淼爽朗的笑声在农家小院久久回荡。

记者手记:从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流转土地近三百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从曾经上不起学的苦孩子,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张淼这位庄稼汉一直在努力奔跑,逐梦田野。只因心中有一个农业梦,才让平凡的生活有了不平凡的意义和光彩;只因心中有一个致富梦,才有了奋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张淼是个有梦想的人,他的梦想是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而这个梦想植根于脚下的泥土地,也圆梦于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