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隔离,爱不缺席
——张芝山镇集中医学观察点上的暖心事儿
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左二)到隔离点现场调研。
区第三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徐洪(左图右二、右图右三)带领班子成员现场督查。
隔离人员在医务人员陪同下由专用救护车接至隔离点。
医务人员纷纷请战。
护士每天认真记录隔离人员的体温。
2月1日,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到通知,要求区三院成立医疗组,派遣医护人员进驻通州区张芝山镇集中医学观察点,协同锡通工业园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安、村委会等部门对与海门市一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区三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徐洪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召开了紧急办公会,进行了隔离点工作动员部署。
当疫情凶猛而至,有多少人能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迎难而上?徐洪心里并没有底。结果,踊跃报名的人里既有党员、先进积极分子,也有平时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工;既有“老骥伏枥”的60后,有“春秋鼎盛”“风华正当年”的70后和80后,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0后。“我有着38年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我要求参加……”60后护理部主任吴爱玲第一个写下“请战书”,按了殷红的指印。随后,请战书如雪片一般纷纷而至……截至当晚八点,竟有50多人主动报名。大家纷纷表示抗击疫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责无旁贷!愿意放弃休假,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着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去!
2月2日,以区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勇任组长的“隔离点医疗组”组队完毕。组织了医务部、护理部、感染科等相关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区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和各项规范指引,培训“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熟知新冠病毒疑似病例的发现与上报程序;制定了各项操作处置流程,如:特定场所的消毒,个人防护知识……熟悉场地,前期准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月3日,共产党员、90后护士周舟第一个进入隔离点,她说:“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更应冲锋在前……”随后,顾荣斌、胡宏伟、张浩然、黄冬、孙勋亚、吴剑梅等医护人员也加入进来。
隔离点的工作危险、琐碎又复杂。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观察健康状况,给大家讲解个人防护知识,解决留观人员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与酒店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协调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指导消毒杀菌、处置医疗废物,巡查酒店各个区域,并进行防控安全的监督与指导……小到一个口罩的更换、细小角落的消毒处置,大到关注每个人的情绪波动、完成每日的工作日志和疫情上报。
每个隔离点的墙上,都有被隔离人员的体温监测表,护理人员每天把每人的体温值记录在上面,超过警戒值的用红色记号笔记录。这样就可以随时作比对,有什么变化一目了然。医护人员最关注墙上有没有红色警戒数字,没有的话,大家就会很开心。
为了便于管理,医护人员把隔离点受观察人员都拉入了一个名叫“平平安安”的微信群里,通过微信嘘寒问暖,每天都要多次询问入住人员身体是否有不适症状。医护人员除了要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还要充分了解这些被隔离者的心理状况。进入观察点后,一些密切接触者心生抵触情绪,表现得归心似箭和不配合。而当其中一名被隔离者确诊后,那些担忧、惊惧的情绪就开始蔓延。医护人员除了在微信群中发布疫情防控的知识,还会发一些健身视频,鼓励被隔离人员每天进行室内练习,并不时组织一些互动活动。不间断的线上守护,抚慰着一颗颗焦虑不安的心……慢慢地,医护人员和被隔离的这些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成了朋友,成了“亲人”。
隔离点上,一条写着“防疫责任重于泰山,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红色横幅显得特别醒目。“这不是口号,这是对我们的提醒。”王勇说。
随着疫情的发展,陆续有密切接触者入住,年龄最大的88岁高龄,最小的才满28个月。隔离点由一个增加到两个,医疗服务任务加重,区三院又及时选派了一批医护人员进驻隔离点。每个隔离点按要求配备一名医生和护士,采用轮值方式,积极为被隔离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立志用一颗颗温暖的爱心战胜冰冷的疫情,让他们宽心、暖心、安心。
2月8日,被隔离的周女士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正值周舟值班,她立即向值班医生汇报,联系隔离医疗组领导,采用最简单、最直接、接触最少的方式把她送到区三院发热门诊,进行了相关检查。尽管周女士已先后两次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但她本次CT检查有异常,结合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微信群专家讨论意见,医院随即通知疾控中心来院进行核酸检测。在隔离病房等待结果的时候,周女士的“大姨妈”不期而至。医教科干事仇陈接到发热门诊医生顾小波的求助电话后,二话没说就上街给周女士购买卫生巾。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商店、超市不开门,仇陈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送到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这时周女士发现她的手机没电了,她不放心9岁的女儿独自待在隔离的酒店里,提出能否借个充电器,她好给手机充电后打电话给女儿。仇陈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充电器送了过去。
那边,隔离点的周舟接到了周女士的电话,她说,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在定点医院治疗,爸爸在第二个隔离点,她担心女儿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安全,拜托她照顾自己的女儿,说着说着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周舟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担心,为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周舟给她讲了很多向好治愈的病例,说明疾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在她的宽慰下,周女士渐渐平静了下来。考虑到周女士女儿还小的具体情况,周舟汇报了医院领导,经过领导与相关部门协调商讨,联系专车把小孩送到了她爸爸所在的隔离点。
还有一天晚上,一名隔离人员核酸检测为阳性后,与其密切接触的7名亲友被连夜送到了隔离点,周舟全副武装深入隔离的酒店单间,给他们讲解饮食、住宿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心理护理、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个人防护和垃圾处置的相关培训等。
2月14日晚,雨越下越大。奋战在“组建出征医疗队、改造定点收治医院、科学管理发热门诊”三条抗“疫”战线上的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仍然心牵隔离点,他和徐洪冒雨又到隔离点慰问值守的医务人员,并详细了解隔离人员的身体状况、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和后勤保障等,叮嘱他们仍要绷紧防疫之弦,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要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隔离者们安心度过隔离观察期。
夜雨霏霏,顾不得擦去身上的雨滴,两位院长的身影消失在雨中,他们又迈上了去另一个隔离点的路。
2月16日夜里十一点,隔离点一位七十多岁患有高血压的老伯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驻点值班医生黄冬进行了初步的听诊和检查后,将情况汇报给区三院副院长、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陈华。陈华立即开通夜间特殊通道,把老伯接来进一步检查,为了减少他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陈华自己帮老伯挂号、缴费、取药。看着老伯吃了“救心丸”,脸上恢复了血色后被送回隔离点,他才放心回去。
2月19日晚六点多,隔离点一位阿姨和一位大爷分别向值班医生胡宏伟反映“嗓子疼”“肠胃不适、拉肚子”。“你们安心隔离,我来帮你们买药。”胡宏伟立即联系医疗组取来了药,阿姨和大爷拿到药,连声道谢:“就算家里人,也不过如此啊!”
2月22日,一位旧疾复发的老婆婆带来的药吃完了,闹情绪要求回家。深夜,医护人员带着购药清单到医院,叩开值班人员的门,终于凑齐了她所需的全部中西药。老婆婆感激不已。
寒冷的冬夜,城镇已陷入寂静,隔离点的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白衣“战士”依旧坚守在这里,他们始终24小时在岗。
作为区三院疫情防控工作的总指挥,徐洪自接下隔离观察点的医疗任务后,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深知集中隔离点工作要求高、传染风险大,来不得半点马虎,很多事千头万绪,都需要他来理顺。他每天都在工作群里查看当天的工作汇报,尤其不放心那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忙碌的工作让他模糊了上下班的时间界限。除了不时到集中隔离点认真监督检查和指导业务,他不记得打了多少个电话,回了多少条微信。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一接到电话和微信,徐洪都会及时给予回复。
好消息终于等来了。2月19日、21日,确诊的四名患者陆续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治愈出院。2月21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次体温检测全部正常,两个隔离点的隔离者全部解除了集中医学观察。他们与二十多天来陪伴、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们依依惜别。一名隔离者微信留言道,“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你们医务人员不顾自身安危,给了我们最贴心的照顾,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我将永远记得这段经历。”“感谢所有人对我们不离不弃的关爱,让我们始终怀揣希望。”……在这个隔离点临时组建的群里,隔离者们感恩的留言几乎刷了屏。
“随着复工复产潮的来临,又一批外来复工人员住进了隔离点,兄弟姐妹们,继续顶上啊!”2月23日,隔离医疗组成员们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医护人员又开始忙碌起来……
自张芝山镇集中医学观察点设立以来,相继入住了79人。
有人说:这些救死扶伤、逆行而上的医务工作者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而我却觉得脱下白袍,他们只不过是些鼓起勇气、挺身而出的凡人。然而正像张爱玲所说:“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葛沈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