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用心关爱下一代

发布日期:2018-12-27 作者:瞿汉宾 阅读:978

用心关爱下一代

——记区卫计委退休干部陈菊萍


    夜读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南通好人》一书第六章《八个女孩一个妈》,随着情节的展开,泪水情不自禁在眼眶里打转……因为,它触动了我那根敏感的神经: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筹集学费的艰难滋味,点点滴滴在心头。

    朱小林、陈苏、丁金燕……她们一个个从书中跳出来与我对话。我很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遇到了这么一个大好人!

    2015年7月,在陈菊萍捐资助学名单中,又多了一个男孩——何鑫民。

    2017年8月,在何鑫民之后,队伍中又多了一个女孩——严国映。

    24年,助学13个孩子,捐款13.9万元,捐衣捐物60多件。

    “感激”两字,扎根在这些受助学子的心中。

    然而,不为他们所知的是,这位帮扶他们的大好人,最多的时候,同时帮着六个人。其间,丈夫因公出过车祸,卧床治疗三年多,而她自己也因患甲状腺癌,于2013年动过手术……

    这个大好人,就是通州区卫计委退休干部陈菊萍。

留心,帮扶对象从电视上发现

    如果说,陈菊萍帮扶的八个女孩是在职工作时通过区妇联“春蕾计划”牵线结对,进而展开帮扶的话,退休以后,她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但是,她的心仍然牵挂着那些贫困学子。她在看电视时发现了自己下一个帮扶的“目标”。

    201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她正在看中央四台的节目。看着看着,电视里播出这样一条新闻:陕西贫困学子何鑫民考取西安医学院,但因家境贫寒,四处借钱还凑不上入学费用……看着破窑洞一样的房子,父亲瘫痪在床的画面,这情景,震撼了陈菊萍的心。

    第二天,她就去邮局,按电视上公布的捐款账号汇去2000元。同时,她给何鑫民发去满满正能量的话:家贫莫自卑,学医当自强。此后,每年都给他转去几千元的学习生活费。

    严国映也是陈菊萍看电视时发现的。家住东社镇庆丰居26组的严国映,2017年以选修科目双A+、高考359的总分,拿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博连读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不菲的学费却让她犯了愁。父亲六年前患肝病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和国家低保金艰难度日。8月初,南通州微信公众号和通州日报相继对她的情况作了报道。

    看了这条新闻后,陈菊萍陷入了沉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必须有一个小团队。钟爱一生的总经理傅旭华在和陈菊萍的交往中,曾表示愿意一起资助贫困大学生,原电影公司的老经理戎莉莎、南通家纺城的女老板黄娣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她主动与她们联系,当即得到响应。她们四人一起到严国映的家中,送去助学款8000元,并表示将资助到她完成学业为止。

    开学前夕,陈菊萍带着严国映到金沙买衣服。挑了夏装挑秋装,挑完秋装挑冬装。“陈阿姨,您已经资助了我学费,买衣服就不要这么破费了!”严国映说。

    三个季节的六件衣服,陈菊萍花了3200元。严国映感动地说:“阿姨,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医药知识,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会把爱心人士的善举化为懂得感恩、奉献爱心的行动。”

暖心,从经济资助到全方位帮助

    说起陈菊萍对受助者的帮助,每个得到她帮助的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丁金燕是陈菊萍资助的第五个贫困女孩。她刚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治病花了一大笔钱,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后来母亲改嫁,继父在她6岁时又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一家人住在一间草房里。

    是陈菊萍点亮了金燕的生命之火!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毕业,她都与陈菊萍保持着密切联系。

    2006年7月,丁金燕考入南京审计学院英语专业。陈菊萍专程去看她,给她送去了学费和学习用品。

    大学毕业后,丁金燕就业遇到了困难。陈菊萍得知后,当即安慰她不要泄气,然后又为她联系到两家工作单位。后来,丁金燕在上海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2015年初,在外漂泊了几年的丁金燕有点累了。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在外对他们的身体和生活关心不够,有点儿不放心。于是,她权衡之后辞职了。

    回来的路怎么走?丁金燕很迷茫。仍然做老行当,南通没有这样的单位,做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那得考一个教师资格证……她四处投简历,几天跑下来,发现所有的招人单位都不约而同地有一个条件:已婚已育的优先,而自己还是单身,年龄已经二十八九了。

    辞职时,她根本没考虑到这一点。

    于是,她把自己心里的苦闷告诉了陈菊萍。陈菊萍当即表态:“你放心,我想办法。”

    没过两天,丁金燕就接到了陈菊萍的电话,通知她去一家单位面试。

    陈菊萍就是这样,通过上门看望、微信交流、电话联系、与老师沟通、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等途径,关爱着自己资助的孩子,不仅从经济上支持,更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方位的引导、帮助,让他们得到母爱般的温暖,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幸福。

    总结自己帮扶的得失,陈菊萍说:“如今,我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子的同时,更注重心理上的疏导和精神上的慰藉,教育引导受助者正视贫困,自信自强,在有能力的时候懂得无私奉献,回馈社会。唯有全社会形成了爱心助人的风气,才能有更多人懂得献爱心的意义。”

齐心,从一人、一家到一群人

    当初陈菊萍资助帮扶贫困生,只是一个人在默默地做,她的帮扶行动往往是“先斩后奏”的。

    丈夫季震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知悉这一切后立马表态:这是做善事,全力支持你!有一次,要赶在开学时帮两个受助学生缴学费,陈菊萍工资卡上的钱不多了,季震说:“拿我的工资卡去取,不能耽误孩子交学费。”甚至在自己因公负伤后,单位给他的慰问金,他都给陈菊萍去帮扶。

    儿子季晨松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他也跟爸爸妈妈走上了同一条爱心助学路。季晨松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新华医院工作,他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妈妈,让她去捐助贫困生。

    儿子这样,儿媳戴希雯也是如此。他们多次给贫困生资助,有的受助者特地给他们寄来亲手绘的画,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一起成长。

    从2017年开始,陈菊萍捐资助学队伍又壮大了。有近十个志同道合的女干部女老板抱团助学,而且不断有新朋友陆续加入。12月2日,丁金燕向陈菊萍表示,虽然自己也在力所能及地做些献爱心活动,但是势单力薄,效果有限,她主动要求加入陈阿姨的团队。

    一个新的抱团助学计划正在陈菊萍心中形成。今后她将有选择性地重点扶持通州籍考上大学但无力缴纳学费的一部分学子,待他们毕业后,可以很快地接力爱心棒,进入爱心链。这就是陈菊萍,一个用心关爱下一代的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