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票证二十多年,收藏量达数千张, 收藏爱好者张兴元认为——
小小票证见证生活质变
走进刘桥镇蒋一村21组收藏爱好者张兴元家,只见书桌里、书柜上摆放着十来本收藏各种票证的厚厚集册,随手翻开几本,里面大小不一、色彩多样、用途有别、面额各异的票证不计其数,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糖票、豆制品票,甚至饲料票、化肥票、香烟票、煤油票等应有尽有,令人大开眼界。
“这些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见证,那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票证,没有这些几乎寸步难行。”张兴元感慨道。
今年70岁的张兴元,退休前在刘桥粮食系统工作,他收藏粮票等各类票证已有二十多年,收藏量达到数千张。
张兴元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小经历那个粮食匮乏、物资短缺的特殊年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行的各类票证贯穿于他青年时期的工作与生活。“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买肉要肉票,就连买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而且都是定量供应,有钱没票就什么也买不到。”他回忆说,当时,每个城市居民每月按照计划分配领取物资,农村居民则由生产大队分配。“比如,城镇定量户每人每月的口粮一般是28斤,从事脑力劳动的如中学生等通常是36斤,烧锅炉、拉马车等从事重体力活的最多42斤。还有特别规定,比如粮食要跟着户口走,粮票只能在户口所在地购买等,如果出差或者探亲到异地,必须让单位开证明,去换全国通兑的粮票,才能保证吃到饭。”
张兴元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会觉得每月28斤粮绰绰有余,但在当时,人们只有一日三餐的主食,缺少油水和副食品,年轻人正当长身体,时常觉得吃不饱。他清晰地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每户每月油票只有三两,每天烧菜只能放很少油,所以在用肉票买肉时都是尽量买肥肉,回去熬出猪油,用来做菜。哪像现在,人们买肉基本都不要肥肉了。
记者看到,张兴元收藏的票证除了南通本地和省内其他市县的,还有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这是我从多种渠道‘淘’来的,有的是从收藏市场上买的,有的是亲戚赠予的,还有跟同行朋友交换来的。”张兴元告诉记者,这些从另一侧面可看出,当年全国发行的票证之多,以及物资匮乏范围之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生活物资日渐丰富,供应日益充足,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取消统购统销凭票供应制度,各种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张兴元收藏的一张张票证成为他对那个时代的一份特殊记忆。“现在,我们都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什么都能买到,想要多少就能买多少,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家家户户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张兴元感叹,亲身经历过那个“票证经济”时代,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巨变,只能用翻天覆地、天壤之别来形容。
记者手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确实,如今社会,物质生活丰裕,人们温饱有余,正向更加富足的全面小康迈进。类似张兴元这样的民间收藏爱好者珍藏这类票证,更大程度地是因为上面有着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珍贵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票证收藏特别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可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青一代从中回顾历史、了解过去,进而对比现在,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