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作清是个“抠门”的人,但他捐出去很多钱。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姜作清,大环境让他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他紧跟改革开放步伐,下海创业,有了自己的公司,且公司效益与日俱增,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本色,但对那些穷困的弱势群体,他却“大手大脚”。“我能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党和人民的支持,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回馈人民、回报社会。”姜作清说。
因为种种原因,姜作清没能上大学,这让他很遗憾,所以他想现在有能力了,就不能让这种遗憾再在别的孩子身上上演,所以他积极帮助贫困孩子圆上学梦、大学梦。周童童从小无父无母,靠爷爷奶奶种地勉强度日,贫困让小童童萌生辍学的念头。姜作清知道后,默默送去一万元,并嘱咐孩子的爷爷一定不要让孩子辍学,“有困难来找我”,一句话解决了一家子的难题,也给一个家庭送去了希望。
在企业经营逐渐稳固后,姜作清开始经常慰问敬老院。“五保老人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没有儿女,虽然政府已保障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还需要社会的温暖和精神慰藉。”姜作清每次去敬老院都带去食品衣物,改善老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和他们聊聊天,下下棋,老人们常常被他乐观的情绪感染,敬老院一片欢声笑语。2012年的一天,姜作清无意中在区妇联了解到有位老太太张乔珍生活困难,他当即说要买些东西给她。当时大家都以为姜作清在开玩笑,没想到第二天,姜作清真的就拉了一车东西来,有床上用品、衣物、水果等,他把东西一放说:“东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略表我的心意,请你们帮我带给她。如果老人家能干点啥,就到我的厂里来,我绝对不会亏待她。”拿到东西的张乔珍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到现在,姜作清还在默默地资助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姜作清了解到很多家庭留守妇女因为照看孩子和老人不能外出工作时,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了改革,由从前的公司生产转变为外加工生产,并为无技术、无经验的村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这使得大部分家庭留守妇女在家就可以工作,实现村民的就近就业,妇女们既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又能挣钱补贴家用。如今,姜作清的晨曦化工企业吸纳了周边50多个妇女劳动力,每人平均年收入10万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直做好事。村里修路,捐款10000元;金霞社区“爱心助春雷”行动,捐款5000元;过春节,向10余户贫困家庭捐助价值8000余元物资;看望敬老院老人,捐助价值12000元物资;资助社区尿毒症患者姜广明3000余元;给社区慈善捐款15000元……近20年来,姜作清已为社会捐助数十万元。事实上,姜作清根本记不得自己捐了多少,这些都是被捐单位及牵头部门统计出来的部分金额。“做好事就做好事,记在心里干什么?”姜作清快人快语。
爱有多远,梦想就能行多远。姜作清常说,人生难得几回搏,幸福道上再奋蹄。一边是出钱去做好事,一边是企业发展效益好,现在企业年产值有八九千万元,“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行善施爱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还要一直做下去。”姜作清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