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里的中国”12年耕耘再结硕果
大型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全省巡演火热筹备
近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了我区“童声里的中国”12年唱响童声的系列报道,片中再次出现了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的身影,这是一部自首演以来就好评不断的作品,也是“童声”基地继《田梦儿》之后打造的又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融合的少儿文艺精品之作。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改编自中国首位安徒生奖获得者、江苏籍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同名小说,已于上月底进行首演,目前该剧的全省巡演计划正在火热筹备中,即将走进校园与更多的观众见面。
从《田梦儿》到《青铜葵花》
2015年,由我区“童声”基地倾力打造的音乐儿童剧《田梦儿》在省内外巡演,别样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一部优秀的儿童戏剧带给孩子的触动是难以想象的。”《田梦儿》的成功让区文联副主席、制作人张锋有了再造一部优秀戏剧的想法。
《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已被翻译成英、法、德、韩等多种语言,出版发行800余万册。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小女孩葵花在洪灾中获救并被收养,她和农村哑巴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两人在奶奶的照顾下共同成长。他们一起经历了贫穷的生活,也体悟着“苦难中的美丽”。
在制作人张锋看来,《青铜葵花》颇具戏剧表现力,两个孩子遭遇的一连串苦难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足够吸引观众。而孩子面对苦难的抗争则构建出全剧的舞台行动,情感和性格的丰富为人物刻画提供了最大的原动力。如果能将《青铜葵花》搬上舞台,肯定会像《田梦儿》一样精彩。
张锋和曹文轩是好朋友,听闻老友改编《青铜葵花》的想法,曹文轩当即表示十分支持,“童声里的中国”12年如一日浇灌“童心”的执著也令他颇为感动。2017年6月,经曹文轩授权,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正式启动了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的编创工作,并由省少儿文化艺术促进会、区“童声”基地承制,著名编剧薛梅、国家一级导演胡一飞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主创团队。
从文学到艺术
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沿用了《田梦儿》原班人马,熟悉的团队更有默契。该剧筹备初期,曹文轩手书寄语:“将我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改编成大型音乐儿童剧,是一次创造。一个有品质的团队,齐心协力,出色完成了一次由文学到艺术的转换。从此,《青铜葵花》作为意象,作为象征,又有了新的内涵和迷人之处。”
主创团队坦言“压力很大”,“原著影响很大,如何在文本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亮点这是压力之一;曹文轩老师的作品诗意如水,如何把文字表现转成舞台呈现,还不失美感这是压力之二;小说《青铜葵花》珠玉在前,如何换种形式再次得到认可这是压力之三。”张锋表示。
为改编《青铜葵花》,编剧薛梅在读原著时,凡是感人的地方她就画上一个小水滴,代表眼泪,她说:“虽然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我把捕捉到的感动编织到故事里,相信也会感动观众。”
4月17日,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在南京召开了主创工作会。4月21日,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正式开始排练。
这是一部年代戏,又是一部音乐剧,这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演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尽管排练辛苦,但也从中收获了感动与力量。葵花的扮演者杨晓蒙说:“我从排练一直哭到试演结束,一天没停,眼睛像桃子一样肿。这部戏主要讲的是感恩,青铜哥哥和奶奶赋予葵花爱,她成长了以后发自内心的感动,让我不得不哭。”
从起点到未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迎来了首演。5月29日,南京荔枝大剧院座无虚席,曹文轩和现场600多名学生一起观看了演出。
大幕拉开,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徐徐展开。全剧撷取原著中收养、让学、活着、离别等数个动人片段,将温婉优美的江苏民歌和现代音乐节奏相融合,展现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汲取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达到了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的效果。
尤其是《阳光照亮油麻地》的歌声响起,观众的眼中泪光频现,他们用真挚的掌声表达对这部剧的喜爱。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老师尹志恒感慨,虽然剧中讲的是上世纪的乡村生活,但蕴含的道理离现在并不遥远,对孩子们来说,这堂生动的“苦难教育课”十分必要。
曹文轩为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感动点赞,他说:“从过去到将来,有一条暗河通过来,我们就是暗河两边的居民。即使到了与今天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时候,我坚信,那时候的孩子,就像今天的孩子看《青铜葵花》一样,也会感动。因为这个世界在变,人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他也希望这部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首演的成功是对主创团队的莫大肯定,但对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而言,这才只是一个起点,下半年,该剧将在全省进行巡演,真正走到孩子们中间接受检验。“我们做少儿工作,不能去迎合孩子,而是要去引导孩子,传递正能量。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是我们‘童声’基地追求高质量作品的一个缩影,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为孩子打造更多精品。”张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