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位于川姜镇的戴威尔(南通)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撤诉的通知,一场“李鬼”栽赃“李逵”的闹剧由此画上了句号。
事情是这样的。4月初,“戴威尔”收到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来的传票,称其因生产侵犯大嘴猴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而被列为第一被告。公司从未生产过标有大嘴猴商标的商品,突如其来的法院传票让公司一头雾水,无奈之下,向区市场监管局求助。
到底是谁让戴威尔公司成了“背锅侠”?区市场监管局立即成立了维权指挥部,召集公职律师、执法办案骨干、企业代表会商案情,并指派专人偕同企业工作人员前往案发地沈阳市和平区进行深入调查。
在涉案商场,执法人员并未发现与案情有关的商品,便赶往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请求协助。在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帮助下,执法人员又来到案发商场,直接找到商场管理层,但商场以法院已受理为由,不愿配合调查,这给调查带来极大困难。
法院受理的是戴威尔公司侵权商标案,但“戴威尔”其实并未生产所谓的“大嘴猴”产品,那肯定是有人冒用“戴威尔”的商标生产了“大嘴猴”,侵犯了“戴威尔”的商标权。执法人员据此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沟通、协调,要求调查“戴威尔”被侵权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奔波一整天后,执法人员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配合下终于找到了侵权商品和涉案公司,并正式立案调查。
经调查,涉案公司是入驻某商场的售假公司。面对调查,当事人拿出了盖有“戴威尔”公司印章、有效期限至2017年12月31日的授权委托书,并称和“戴威尔公司”商标管理人员正在电话沟通续期问题。尴尬的是,“戴威尔”商标管理人员正在现场,表示从未与其电话确认过此事。
经过仔细分析、辨认,执法人员发现当事人提供的商标注册证有假,于是要求其进一步提供购销合同及商品来源证明材料。面对执法人员的步步逼问,当事人终于崩溃,承认了其制作假公章、假商标注册证、假冒侵权商品的事实。
一直以来,区市场监管局对假冒伪劣保持高压态势,打假保优,今年与130家企业签订了政企联合打假协议,共查处20起商标侵权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