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刘瑞龙之女刘延淮向红十四军纪念馆捐赠三块银圆

发布日期:2018-05-15 作者:徐艳梅 阅读:1139




  5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里,刘延淮郑重地把三块银圆交给工作人员,内心默念:大姐,你放心吧,我终于把银圆送来了,你我的心愿可以了了。

  刘延淮是专程从北京赶来捐赠银圆的,这是80多年前她的父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送给“大姐”的。“大姐”是东社镇苴西村一位普通农妇,叫季雪兰,今年3月26日去世。

  三块银圆的背后有着什么故事?刘延淮说,这之中有血雨腥风的惨烈,也有风雨同舟的革命情谊。

  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南通县委委员刘瑞龙和县委部分同志来到东五区进行党的恢复和开辟工作,经常夜里到地下交通员和乡财办员季国富家召开秘密会议,季雪兰就是季国富的女儿。

  一次,地方反动民团到季雪兰家里搜查,季国富冒着危险机智地把敌人引开。“我父亲在大姐母亲的帮助下,扮成农民成功从后门脱身。敌人没抓到党的负责人,就一把火把大姐家的五间草房给烧掉了。”刘延淮说,就是那次,父亲认了季雪兰作干女儿,她多了个大姐。

  不久,通东的红十四军运动转入低潮,季雪兰的父母和哥哥在抗战中不幸先后壮烈牺牲。十来岁的季雪兰带着三个弟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奉命转移到江苏省委工作的刘瑞龙想办法找到他们后,给了季雪兰三块银圆,希望她带着弟弟能够渡过难关。此后,无论怎么困难,哪怕是讨饭,季雪兰都没舍得花这三块银圆,并以此激励自己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季雪兰的儿子曹鑫回忆说:“这是家里最珍贵的东西,我妈妈用布包好,放在箱子底下,用锁锁好,小时候我们就知道,那是不能动的。”

  建国后,刘瑞龙和季雪兰一家来往断断续续,1988年,刘瑞龙因工作劳累过度不幸引发心脏病去世,两家人失去了联系。直到2014年10月,刘延淮才又联系上季雪兰,到东社来访时,季雪兰拿出珍藏了七八十年的银圆。“大姐满脸沧桑,但是特别高兴,也非常激动,见我就哭了,说这么久了,终于又看见你了。”刘延淮感慨万分,“她跟我讲以前的事情,还给了我一块银圆,让我拿回去做纪念。”

  此后每年,刘延淮都要抽时间到东社看望大姐,并且每次都在季雪兰家一住就是好几天。刘延淮说父亲总叫他们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她来这里就像回家一样,“我们的父辈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我们后代有着天生的深厚感情。”

  2016年,刘延淮再次前来,季雪兰把第二块银圆给了她,叫她转赠给其妹刘延东。但刘延淮说,只给妹妹看看,然后保留起来,将来捐给红十四军纪念馆。这个提议得到了季雪兰的赞同。

  今年3月,96岁的季雪兰身体已很不好,刘延淮立即赶来看望。季雪兰颤颤巍巍地拿出最后一块银圆,“她说你不是说要送到红十四军纪念馆吗?就一起送去吧。在我看来,这三块银圆意义非同小可,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血肉之情的见证。”刘延淮对大姐承诺:一定把银圆送到纪念馆,作为历史见证,留给后人纪念。

  因为远在贵州公干,季雪兰去世时刘延淮未能亲来悼念,这次前来她先去东社祭拜大姐,再在南通新四军研究会通州区分会秘书长陆子森的陪同下,前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捐赠银圆。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陈永华庄重承诺:“银圆到我馆以后,我们将向社会展出,挖掘背后的历史,通过故事的形式宣扬它的内涵。”

  跨过历史长河,历经血雨腥风,迎来天下太平,三块银圆静静地躺在橱窗里,色泽有些暗淡,透过上面斑驳的黑点,可以看见军民鱼水情,看见党群一家亲。临别,刘延淮深情凝望,“这三块银圆,大姐珍藏了80多年,放在这里可以让后代得到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