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蒸年糕节节高

发布日期:2018-02-09 作者:徐艳梅 阅读:937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童时的歌谣在耳边响起,这些耳熟能详的民俗,我们称之为年味的事情,就是过年的仪式。

    在通州人的习惯里,蒸馒头后面总是跟着“蒸糕”。如果说腊八粥是过年的入门礼,那么蒸年糕也理所当然是过年的一个仪式。

    孙金坤家的蒸糕坊年味十足,吴勉先和邻居坐在屋前等待,屋子里挤挤挨挨地坐满了人,都是前来蒸糕的村民。头一天他们的米粉、柴火就已经送来,这天将轮到给他们蒸糕。孙金坤的年糕作坊没有名字,就在石港镇渔湾村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内。吴勉先是慕名从睹史院村赶来的,他听不少人说孙家蒸的年糕好吃,糯、黏、韧,而且便宜,别家一笼加工费要40块,他家只要25块,所以就过来蒸个20公斤米粉,给亲戚们也分分。“谁家过年不蒸糕?蒸糕好哇,名字好,兆头好,节节高,日子也委实越过越好。”吴勉先头戴一顶红色的帽子笑得欢。

    一阵浓密的水蒸气从屋里飘出,随之而来的还有淡淡的香甜味,一笼年糕落笼了!孙金坤忙得恨不能多生出几只手脚来:年糕倒出蒸笼,上案,界线,翻个儿,分糕……分糕器是孙金坤自己做的,木框里拉着七八根铁丝,琴弦一样。刚出笼的年糕白白胖胖的,如春水般绵软细密,孙金坤拿着分糕器压过来压过去,双手灵巧地跳跃着,仿佛拨弄着琴弦,每一下都恰到好处,让人如痴如醉,口内自然而然地分泌出想尝一尝的口水。不一会儿,糕分好了,每条白玉片的两头都有两道红线,“年头红到年尾的意思,日子红红火火节节高。”孙金坤咧着嘴笑。

    那边厢,炉火正旺,新的一笼年糕等待孙金坤去筛粉。蒸糕急不来,不能一下子把一笼米粉全倒进去。灶边搁着一块石块,孙金坤站在上面,过一会儿撒一层米粉,直到满笼。点点米粉反扑过来,孙金坤“粉”满面,发如霜,却顾不上拍掉。

    孙金坤做糕时并不背着人,放多少水、怎么蒸都看得清清楚楚,但他蒸的糕就是比别人家的好吃,秘密就在于孙金坤的眼睛厉害,68岁的他做了几十年年糕,祖传三代的老手艺,他能一眼瞧出各家送来的米粉潮湿度和粗细度,从而把握加水的比例,而这决定着年糕的口感。

    还有十来户才轮到吴勉先,他说估计要蒸到半夜。而孙金坤已经很久没睡个囫囵觉了。蒸年糕只是为了过年,所以这个活儿过冬后才开始,直到年前两天结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孙金坤一天要做千把斤的米粉,忙碌可想而知,有几天甚至日夜不歇。“不拼不行啊,小儿子残疾,大儿子10年前因车祸去世,儿媳妇走了,留下两个孙女儿,现在一个刚上大学,一个才上初二,政府很关照我们,我们更要自立自强呢!”满屋的氤氲之气中,孙金坤的面容模模糊糊,声音却越发高亢清晰,好似这蒸蒸日上的生活。

    年糕被一条条地摆进盒子,经过寒气的浸润,已经变得硬邦邦的,仿佛也有了气节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