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清坐在石港镇农贸市场自家摊位前,细心地挑拣着鲓虾,挑好的鲓虾已经被顾客捷足先登买走了。快过春节了,买鲓虾的人越发多起来,半天工夫已经卖掉了五六十公斤。
鲓虾的“鲓”是指小型鱼类干制食品的总称,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未收录该字。通州人口称“鲓”虾,做了几十年鲓虾的徐建清也笑着说,他并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但只要好吃就行了。
鲓虾是好吃,早先条件有限,过节待客才舍得拿出来,现在则是想吃就买,不过春节还是要大量采购的。徐建清的仓库里早早就备足了货,金钩虾是用来制作鲓虾的唯一原料,“鱼是鱼味,蟹是蟹味,金钩虾做出来的才是正宗的鲓虾。”仓库就在市场边上,打开门,一股来自大海的清冽咸咸的味道就扑面而来。徐建清拿出一盒冻虾,用水冲开解冻,坐锅点火,锅里已有一汪铁锈色的水,他说这是虾卤水,鲓虾之所以好吃,秘密就在这卤水里。
卤水原先只是清水加一定比例的食盐,后来,每次煮虾的水都不倒掉,而是沉淀后继续使用,虾的鲜味越积越浓,清水也变成了虾膏的红,似千锤百炼后的升华。徐建清说,卤水的关键在于食盐的比例,至于比例是多少,那可是商业秘密了。为什么要这么吃虾?据说,这原本是古代渔民保存鲜虾的一种方式,当时因为没有冷冻设备,渔民捕了大量的金钩虾,就在船上用盐水汆制成鲓虾,延长保存时间。海虾与盐的微妙比例,将虾的鲜美滋味激发到极致,这种美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以至于石港人几乎无“虾”不成宴。
石港人总是很骄傲,现今沿海的吕四、海安等地已无法复制这一绝味,唯独石港将此绝味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有个关于鲓虾的传说,是鲓虾与石港之间独一无二的联系。唐朝初年,石港挖出了一方写有“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的石碣。消息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于是派尉迟恭的儿子尉迟宝林先来石港建“行宫”。当地官员想方设法巴结钦差,美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鲓虾就是那个时候被捣鼓出来的,具体是哪个伟大的厨师已不可考,但鲓虾流传了下来。虽然传说只是美好愿望的寄托,但鲓虾却是实实在在的美食。一年又一年,年头到年尾,所有的辛劳和期盼就映射在端上桌的那盘红艳艳的鲓虾和吃得笑逐颜开的家人脸上。
炉火旺,水开了,一只只金钩虾红了脸,虾味随着水蒸气漫出,徐建清拿起一把漏勺,把虾捞了出来,颠了两下,倒进托盘。这样的日子除了年初一,他每天都在重复。民以食为天,徐建清也以食为生,起早贪黑的劳作在他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印痕,常年搬物佝偻了他的腰,然而,那只只弓背曲腰的金钩虾仿佛在睥睨:卑躬入世君休笑,能屈能伸是丈夫。“现在的日子好哟,以前金钩虾才卖几块钱一斤,现在进价都要三四十元了,但买的人更多了!”徐建清笑得欢,不谈辛苦也不怕累,因为这日子毕竟是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