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通州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区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龚卫受区人民政府委托,书面作了《南通市通州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两聚一高”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预计(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0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1亿元,同口径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增长10%。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工业升级加快推进。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05亿元,规模工业产值2200亿元,分别增长8.5%和11.2%,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超1000亿元。创新转型取得新进展,海星电子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初评,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新增数创历史新高。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完成新兴产业产值858亿元,增长13.5%。企业培育成效明显,8家企业列入南通“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服务业加速发展。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50亿元,增长9.8%,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7家省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3000家,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增长5.6%。南通家纺城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川姜)画稿交易会。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4家、省重点物流企业2家。文化旅游取得突破,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近8万亩,新(扩)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112个。设施农业面积累计21.2万亩,占耕地比重24.2%。建成各类农业园区9个。培育家庭农场40家,新增农业电商示范企业5家,累计83家,年交易额5000万元。新申报认证“三品”140个。建筑业质效提升。完成施工产值1728亿元,增长7%。新增“国优奖”3项、“鲁班奖”2项,新增特级资质建筑企业2家。
(二)投资总量持续攀升,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增长10%,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继续调整,由0.5∶55.5∶44优化至0.3∶52.7∶47,一、二产投资比重持续下调,三产投资较快增长。产业项目量质并举。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9个。23个项目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计划,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6%。土地要素保障有力。盘活供应国有存量土地1407亩,通过督促开发建设、转让、收回等方式处置空闲土地1895亩。土地规划调整完善成果通过省政府审批。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日趋提升。主动参与南通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三城同创”深入推进,樱花园等特色游园建成开放。新(改)建新金东路等市政道路5条。城市服务持续升级,完成省“931”、市“953”环境综合整治任务60项。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完成镇区园(街道)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市级中心镇建设,打造城镇“生态涵养区”。美丽乡村创建有序推进。深化乡村建设规划,完成142个村庄规划编制。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累计疏浚河道1158公里,建成“水美乡镇”3个、“水美村庄”22个。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实施机场大道、G345东绕城北段等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展开,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650公里。实施公交优化工程,新开通公交线路4条。
(四)专项整治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积极开展“263”专项行动。97项年度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整治。以“三河三行业”整治为抓手,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断面长制”。打好突出环境问题攻坚战。加强秸秆禁烧,对15个镇区园(街道)开展联合巡查,空气质量有效改善。完成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新建城镇污水管网25公里。
(五)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行政审批改革继续深化,省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跨境电商改革试点、财政金融支农改革三项南通陆海统筹发展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供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88亿元,增长14%。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累计165家,总量列南通九县市(区)首位。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32只。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完成外资实际到账3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3亿元。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营业额4600万美元,增长2.9%。金融服务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516.9亿元,贷款余额864亿元,分别增长6.8%和15.4%。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新入轨企业3家,进入辅导期3家,新三板在轨运作3家,瀚天智能成功挂牌交易。
(六)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富民工程强势推进。积极实施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和居民增收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30元,分别增长8.8%和9%。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91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58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增省优质幼儿园4所,新(扩)建中小学校4所。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提升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深入推进校舍消险改造工程。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超过35%和60%。文化体育蓬勃发展。新建文化分馆9个、基层文化服务点13个。建成村级文体广场40个,完善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1个,组织精品惠民演出200余场,举办文化活动1000余场。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深化平安通州建设、推进法治通州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建设,跻身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省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力打造立足扬子江城市群、服务上海大都市、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的要求,201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平稳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7%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市下达任务;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一)着力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推动高新产业发展,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加快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市级企业创新服务平台1~2家。做大做强高新产业。提升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等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新地标。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创建省市级智能车间5家以上。加快打造制造业新业态,大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引领工程。做高做实现代服务业。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家,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5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积极推进高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空港产业园保税区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55.2亿元,增长15%。做精做新都市型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以上。调优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加快项目农业建设步伐,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20个。做优做特现代建筑业。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增长6%以上,规模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增一、二级资质企业2~3家,争创“鲁班奖”“国优奖”1~2项。
(二)强化项目带动,增强转型发展新优势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以“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为抓手,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做到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0个,重大项目20个以上。加快深度接轨上海。实施规划政策、产业合作、科技人才、平台载体、公共服务、合作交流、基础设施等七大对接工程。加快六大载体建设。南通高新区积极推进与上海“经济、贸易、航运、金融、科创”五个中心的对接。锡通科技产业园加快标准厂房二期、创业园二期孵化器等重点配套项目工程进度。滨江新区重点做好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和建设;加快提升船舶海工产业园,推进横港沙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和现代港口物流园建设。南通家纺城加快推进家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纺e站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加快南通家纺城国际物流港建设。空港产业园吸引国内知名飞机维修改装、通航运营企业来通落户;推动园区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对接。石港科技产业园加快完善园区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打造“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三)深化改革开放,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聚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改革力度,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完成市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深化财政收支结构改革,完善国有公司运行体制,加快金融资源集聚,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重点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积极扩大全方位开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力争全年新注册10亿元及1亿美元以上项目30个。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路网建设,积极推进机场大道等重点工程。积极配合推进南通“三城同创”交通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新形象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积极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推动南通高新区南区与南通家纺城相向融合发展,完善创新创业功能。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主干道公交候车亭。推进城区园林绿化;配套大交通、市镇干线、城区新建改造道路亮化。实施金沙街道和金新街道6个老小区的整治改造。加快美丽镇村建设。深化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积极推进镇区园(街道)控制性详规编制。加快推进国家、省、市级特色小镇创建与培育,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促进高新区江海数字小镇等实现产业提升、文化植入、旅游挖掘和惠民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源头管控和污染治理”两个并重,打好“大气环境、水环境、农村环境质量提升”三大战役。
(五)突出民本主题,共建共享再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富民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确保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共建共享格局基本形成。扎实做好10件28项民生实事工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打造一批专业化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拓宽就业渠道,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长效脱贫、稳定脱贫机制,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80%以上。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进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健康社区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支持社会办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办好“江海文化艺术节”等通州品牌文化活动。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巩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法治通州建设,深入推进平安通州建设,严防死守安全生产底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