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种粮大户王学建成金色田野弄潮儿

发布日期:2017-10-31 作者:沈维维 顾雪松​ 阅读:952


  【人物名片】出生于1967年的王学建是兴东街道双楼村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做起事来干劲十足。早几年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为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号召,2015年,做了十多年农机手的王学建流转了214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机械化种植水稻、小麦,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卖粮渠道,王学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为他的“现代农业梦”而奋斗着。

  【劳动故事】“青峰,你家的这台拖拉机需要加润滑油了,不然收割季节就不太好使。”“嗯,好的,大哥,听你的,你说怎么弄就怎么弄。”近日,记者见到王学建时,他正在西亭帮助农机手姜青峰保养插秧机。手上的活刚忙完,王学建又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为自家的水稻田喷洒药水。他说:“农闲人不闲,水稻种植要把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还要抓住晴好天气的关键时机喷除草剂,确保除草成功。”看着自家的水稻长势喜人,王学建开心地说,今年气温高,长势比往年都好,预计今年的收成要达到亩产650公斤以上。

  王学建今年51岁,曾经做过泥瓦匠、水电工。从2001年起,他陆续投入90万元购入收割机、插秧机等10多台农机,当起了农机手。2015年,双楼村推进土地平整工作,王学建看准时机,流转土地从事家庭农场经营。近年来,他采用良种、科学播种、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使得水稻、小麦单产较周边农户种植平均水平高出10%。2016年,王学建还注册了“双楼子”大米品牌,并在网店销售,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他说:“我家的大米大部分通过网络售卖,价格要达到五元钱一斤。因为我们种出来的米口感好,销售还是可以的,一直供不应求。”

  王学建不仅是个头脑灵活的种田人,还是个热心助人的良心人。农忙时节要抢农时,可他总是先帮别人家收割好,再去自家的农田忙活。农闲的时候,他也不闲着,经常免费帮别人保养机器、指导种植技术。说起他,双楼村村委会副主任孙荣光赞不绝口:“他不但吃苦耐劳,还乐于助人,农村的小田块收割费时费力收益少,可他从不计较这些,依然起早贪黑帮人家干活。”2016年,王学建售出粮食200多吨,帮助周边农户进行机械作业500多亩,年纯收入5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获奖感言】下一步,王学建打算扩大种植规模,他积极探索网上委托种植、特色种植等新模式,努力完成传统粮食种植模式向多元化种植模式的转型发展。2017年,王学建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他说:“我们农民获得劳模是不容易的,不但要吃苦耐劳,还要思想活络,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既然得到这个荣誉,我就要一门心思把田种好,不但自己种好,还要帮助周围的人一起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