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金融骗局正向农村蔓延

发布日期:2017-04-19 作者:钱向荣 阅读:955


最近,区法律援助中心接连接待了4名“理财”中介人员。据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曹玉红介绍,她们都是农村妇女,每个人手上均有200多万元亲戚朋友的钱款,在老板跑路、无力还款、亲友逼债的情况下,她们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记者深入采访发现,现如今金融骗局正向农村蔓延。

“高息”回报下,农民难抵诱惑

在人们的意识中,金融骗局一般多发于城市,因为经济发达且市民普遍收入水平较高,不过如今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长,钱袋子鼓起来了,加之银行利率较低,老百姓就开始琢磨如何投资理财。有句广告词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相信这样的理财观念不仅在城市居民中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深信不疑。

面对多渠道增收,农民朋友有的选择银行储蓄,有的则选择有“高回报”的理财。但由于农村地区消息相对闭塞,他们很难抵挡得住不法分子的诱惑,也很难识别到底哪些是陷阱。近日,我区一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处理了一起理财赔偿纠纷。去年3月22日,某理财公司业务员胡某向该村刘女士推荐了一款P2P理财产品,承诺年利率为11.5%,刘女士购买了12万元该产品。胡某签订了担保书,承诺如有违约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刚开始理财公司还能按协议给付刘女士约定的利息,可到了今年的3月22日,理财公司不按照合同履约了,刘女士多次找理财顾问咨询索要自己的钱款均无果,经多方打听这才知道,这家理财公司早就出事了。无奈之下,刘女士向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要求理财顾问及其公司偿还自己的本金。调解员将有关信息情况掌握清楚后开始对该起纠纷进行调解,他们综合运用了利弊分析法、风险告知法、媒体介入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调解,理财顾问胡某迫于调解人员的教育和法律的威慑力,答应就该起纠纷由其个人将本金赔付给刘女士。

近日,记者在该镇采访时获悉,金融类诈骗如今在农村并非个例,受骗金额最高达70万元。“这些人都是在理财业务员高息诱惑下把血汗钱投进去,有的半年利息被吹嘘到高达30%,结果半年不到人去楼空。去年下半年,我们法律服务所的律师就代理了这样一起案子,最终诉讼到法院才得以解决。”该镇分管政法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熟人式金融骗局在农村最为常见

记者发现,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人比较看重亲戚及邻里关系,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很高,正是基于这种人身信赖关系,农村地区熟人、亲戚、朋友之间推销理财产品相对较多,也较容易成交。

2014年,通州法院曾审结一起特大传销案,以邵某家庭为核心的传销团伙打着“资本运作连锁销售”的幌子,以收购药材为名,组织领导800余名老乡到贵州搞传销,涉案金额达1680万元。法院审理后认为,邵某等22人的行为构成组织、领导传销罪,依法分别判处被告三年六个月及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0万元至8000元罚金。此案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至今仍然有人特别是年迈的农民中招。

还有的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利用农村群众不了解金融知识,在农村广布“熟人业务员”,虚构高额回报理财产品吸收资金,然后卷款跑路。“我这10万元是子女给我积攒下来的养老钱,年初侄媳妇说帮我拿到人家公司投资比银行要划算得多,我相信了,就让她拿去了,自家人总不至于骗自家人吧!现在老板跑了,好多人都盯着侄媳妇,也都是认识的亲戚朋友,我到哪里去要这钱呀!”说这话的是金沙街道的吴老汉。近日,吴老汉为此也向法律部门求助。


农民该怎样理财?专家为你支着

现如今,关于理财的话题越来越热,各种理财方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身边,理财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

农民朋友究竟如何理财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防止上当受骗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人民银行通州支行金融服务一部主任朱红玲。她认为,防止受骗,第一要保持冷静。正规的理财机构都有比较高的资金注册门槛,而且国家有完善的监管规定,所以在把钱投出去之前,一定要认真地查询理财公司的资质,确定机构没问题,再考虑是不是投资。即便面对正规机构,一定要弄清楚,理财和存款是不同的,存款绝对有利息,而理财产品虽然许诺了高额收益,但并不一定保本,也就是说,如果理财机构投资出现失误,损失就无法收回,高收益的另一面实际上是高风险,要全面理解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理性地做出选择。同时,投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是不是随时可以投资,理财产品是否保本,利息、期限、风险多大以及理财公司的信用度、资金状况等情形都是购买投资类理财产品前必须慎重考虑和精心研究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员帮助审查理财合同,为自己投资理财寻求一点法律保障。“我们建议农民理财作以下选择:一是国债,国债信用度高且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二是银行存款,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以后,存款更有保障;三是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社会上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系数要高。不过仍要提醒市民,任何理财都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