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时吃蒿团,这是祖辈留下来的老传统了,我们小时候就喜欢吃蒿团。今年清明节,我还要准备加工制作,到时儿孙们回来,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咬上一口糯糯的、甜甜的蒿团,别提有多开心了。”3月29日,家住金沙街道的75岁老人吴美珍在河边采着蒿草高兴地说。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它逐渐融合了寒食以及三月上巳节的节日习俗,从一个农事节气发展演变为集扫墓、祭奠、踏青等于一体的民俗节日。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祭扫,是悼念先人,寄托哀思的表现。“过去,通州当地人上坟,先要把坟堆上和四周围的杂草拔一拔,坟堆添泥、加高,再用铁锹修修拍拍,还一定要换新‘坟园帽子’的。不过现在到公墓上坟就简单多了,因为不可以在坟前烧纸了,有个专门的地方烧,这样比较安全文明。”通州民俗文化专家孙庆章介绍说,“每年在清明前后二十来天,通州人就开始按传统上坟了,上坟的时间也有考究,一定放在中午阳光最足的时候。”
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桃红柳绿,麦苗青葱,菜花正黄,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光。踏青又叫春游。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正所谓“岁岁春草生,踏青三四月”。在这风景如画的日子里,人们结伴踏青,晨起看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赏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徜徉在春天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惬意舒心。
除了要吃蒿团等美食外,人们还喜欢吃黄花儿、枸杞头、香椿头、马兰头、野芹菜等一些时令野菜。孙庆章说:“清明节是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民间在清明节还要进行放风筝等活动,孩子们是最喜欢‘放鹞子’的。”
岁岁清明,眷眷感念。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清明节带给后人的应该还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