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州高级中学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位“熟悉的陌生人”,他就是通州高级中学81届的校友——刘桥镇新联居的吴雪松。
1985年,吴雪松进入天津大学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开始在该校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历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并任天津大学力学系特聘教授,现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在学校涵礼堂前,记者见到了来母校“省亲”的吴雪松。“一眼望去,如今的校园教学楼林立,碧草、绿树环绕,琅琅书声入耳,我仿佛又回到昔年埋头苦读的年代。”他不禁感慨道。三十多年过去了,母校的点点滴滴始终萦绕在吴雪松的脑海里。“这次我主要是回家乡探亲。在探亲之余,想回母校看一看。”他表示,尽管没有正式去过母校新校区,但他在网上搜索过母校的网页,关心学校的发展。“今天正好有这么个机会到这里来看看,还是挺激动的。”吴雪松说。
吴雪松迈着缓缓的步伐,目光流连在校园里的每一个景致,想要把母校崭新的一面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我之所以能走上帝国理工学院的讲台,关键是在高中时期就培养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吴雪松表示。如今,吴雪松一直从事跟力学有关的应用数学研究,包括跟航天、航母有关的高端课题研究。在不懈努力下,吴雪松先后研究出高等常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复变函数及变分法、高雷诺数流动及边界层理论等学术成果,并发展了次谐共振的数学描述,提出“锁相位模态相互作用”和“混合模态三波共振”模型等诸多力学机理。
“飞机和应用飞行器在设计之初,能不能飞是物理学该解决的问题,但能够载多少乘客,加多少油,能飞多快,这些都需要应用数学来计算,结合力学的原理,以应用数学建立方程,然后通过定量的计算、分析作出预测,再指导设计,这是应用数学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现实应用的一个过程。”吴雪松举例向记者普及应用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
谈及自身的成就,吴雪松满是谦虚,他表示,中学教育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行业需求是一方面,但作为年轻人,追求自己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吴雪松对于现代年轻人的专业选择和择业标准有着独到的见解,“世界的存在,并不要求大家去适应它,而是要想办法改变它。每个人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才有激情去寻找、去创造、去改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某一领域创造不菲的业绩。”
母校的变化让吴雪松感慨良多,家乡的飞速发展也让他欣喜不已。“希望母校桃李满天下,祝愿家乡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吴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