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远赴日本抢购家电等日用品,给我们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尴尬和无奈,也是向通州产业发展方向提出的深层次思考。在走访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夯实通州产业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在八大主导产业兴起的同时,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技术工艺创新突飞猛进,企业工匠精神有所萌生,逐步形成现代工匠精神的积淀。
虽然我区产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国内产业竞争的压力,产业发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员工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
工匠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现代工匠精神是创新创造和严谨专注的有机结合。培育现代工匠精神,能够为通州产业在发展前行的道路上注入不竭动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技术工艺创新。一是要继续大力度鼓励科技创新。继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促进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工匠精神有机结合。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我区产业加速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要继续大力度推进企业拓展转型。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实现多元化的市场供给。要不断推广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通州制造向通州智造转变。三是要继续大力度培养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的思路,不仅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还要有意识地把国内外退休的专家或在职的工程技术骨干吸引进来,积累人才技术资源和优势。
二、以工匠文化影响社会外部环境。一是要帮助企业建立以工匠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营造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牢固树立建百年企业、创世界品牌的发展理念,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二是要完善崇尚工匠文化的体制机制,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加大知识产权、专利产品保护的力度,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培育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三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工匠文化的宣传引领。组织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加强对工匠文化的宣传造势,为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让工匠思维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一是要大力培养工匠型企业家。大力引导企业家对传统制造业的坚持和坚守,专注自己擅长的行业。在培育企业家重视新技术、采用新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和提高企业家开发新技术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二是要开拓企业家转型发展的战略眼光。帮助企业家树立产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意识,花更多的气力开发生产技术工艺复杂、市场难以替代的产品,培养更多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要更加关注用工匠思维引领企业发展,重视品牌创造,加强产品的原创和技术研发,掌握积累更多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三是要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深化精细化的企业管理,讲求规范化、高质量、严要求,以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通过管理让通州制造实现价值嬗变。
四、用提高工匠地位激发劳动者创造力。一是要维护劳动者的价值尊严。全社会要共同帮助广大工人自尊、自立、自信,在积极的工作中,实现劳动获得感及荣誉感、个人尊严感和社会认同感。要尝试组建工程师、技师协会类的组织,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显现他们的社会价值。二是要帮助劳动者树立职业理想。要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劳动者职业品德教育,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产业工人心灵深处。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改善员工待遇,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培养员工对企业强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要继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大力推动企业推行年功工资、职业年金制度,进一步树立工人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培育、激励并重,营造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力量的工作环境。要继续组织劳动技能比赛,开展技术能手评比,加大对金牌职工奖励力度,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更大力度地向一线工人倾斜,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劳动者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培育工匠精神生成、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