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早晨第一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平潮实验初中初二年级的走廊出现了小规模的“人口迁徙”:同学们拿着书本,一边对照自己的课表,一边寻找下一节课对应的教室。像这样的教学模式被称为“走班教学”,在平潮实验初中,这样的上课模式已开始实行3周时间,对于整个通州教育界来说也是“破冰”之举。当天,来自全区26所初中以及区外兄弟学校教学骨干代表前来观摩并开展走班分层教学研讨活动。
学校管理面临重构
在“走班制”的模式下,以行政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走班制”教学尤其是基于分层教学的“走班”模式,也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等产生一定影响。
平潮实验初中校长孙振建表示,“其实任何一项课堂改革,别人的经验都不可能完全复制,必须因校制宜。只能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都做了大量先期工作,对分层走班的意义、实施的办法、宗旨等进行了相应探索和培训,还召开全年级家长会议,赢得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平潮实验初中初二年级全面尝试“走班制”教学,保留原先的行政班级,在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试点,并在同一课时将全年级15个班约800名学生分到A、B、C三层班级。
孙振建说,“我们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实施分层走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学优生学习上‘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这样一个难题。这与其他部分学校采取快慢班的形式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都‘吃得好’。”
课程建设能力受考验
尽管“走班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走班制”也加大了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
初二数学备课组长沈炳君表示,“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老师教学情况,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对C层学习能力相对高的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互相探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对于A层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老师更加注重教学的进度和速度,从最基本的课本知识开始。所以每次上课课件、教案、考试试卷测试程度都不一样,要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这对于教师也是一项挑战。
初二英语备课组长孙健表示,“对于教师来说最明显的就是备课量变大了,尤其是同时教A和C两个层级班的老师。我们每周集体备课,主要是针对三个不同层次,商讨在一周时间里怎样控制好自己的课堂容量、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同样的一个课题、知识教学环境下学得更好。”
学生郭菲表示,“这样挺好的,因为C班都是学习较好的同学,面对比我成绩好的同学我就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会促使我提高得更快。”
学习竞争压力将提升
孙健说,“走班教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过去原先的班级可能还有一些优越感,然后到了C班,顶尖的学生聚集到一起,他们压力会更大,因为他们会面临下一次考试后的走班,都怕流动到B班去,竞争会更加激烈。对于A班学生来说,在原先的班级学习相对滞后,现在在同一层次里边,只要稍许努力些,那么更容易取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定位。”
学生马骎表示,“自从走班后发现周围的高手实在是太多了,虽然压力变大了,但是学习机会变多了,我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向他们请教,然后就可以多掌握几种好的学习方法。刚开始走班的时候还是有点害怕的,担心走班后自己的学习成绩会下降,现在发现很不错,我会努力一直留在C班。”
据了解,走班模式下,老师一开始是相对固定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流动,可以A层流动到B层,B层流动到C层,学生也不是一次分班就定“终生”,一般一个学期结束后,根据几次测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每个孩子虽然上数学和英语课在所在的层次班,但是其他的学科还在原来的班级,原来的班主任既要关注分层的学生在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同时也要保持对班上情况的关注。
记者 朱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