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老竹匠施朝山:坚守传统手艺60年

发布日期:2016-09-29 作者:曹抒雁 吴卫荣 阅读:888

    曾经,竹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匠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手艺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竹匠已经不多见,施朝山就是其中的一位。60年来,他用勤劳的双手把浸润着竹香的乡愁留在人们心中。

    9月27日,十总镇十总农贸市场南隅,75岁的施朝山猫着腰,正全神贯注地削竹片,也许过于专注,未发觉有人从身边经过。只见他左手轻扶竹片,右手握住砍刀,随着刀锋慢慢下推,削落的竹屑从手背上滑落,一阵淡淡的竹香扑鼻而来。

    “我15岁学做竹器,一晃已60个年头。”记者表明来意后,老施愉快地打开话匣子。不大的房子里,堆满了连枷、竹篮、盘篮、筛子等各类竹器,可谓是品种繁多。施朝山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其实很不喜欢做竹器,后来,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残疾,他不得不到邻近的双墩村拜师学艺,慢慢掌握了这项技能,他笑着说:“虽然以前不喜欢,但毕竟学一行就得爱一行。”老施一边和记者聊,一边熟练地打造他的竹器产品。老施今天做的是小竹篮,他握着一把劈竹刀,把经过裁截的竹子剖开,只听到清脆的咔嚓一声,竹节被节节剖裂,再改上需要的刀数,一根竹子就会达到所需的宽细度。经过剖面、切丝、刮纹等工序,不一会儿,竹子变成小竹篮的备件。

    “我一天可以做两只竹篮,除去竹子成本就是一点苦工资。”老施说。30多年前,他所做的竹椅、竹篮、簸箕等竹制品相当畅销。“良田千顷,不如一门手艺。”那些年,施朝山的活从没停过。“那时,光制作一只竹篮就有一块钱,一个月收入能有几十块。”老施笑道,在那时算是高收入了。

    “他做的竹席相当好!”提起老施,附近村民不禁夸了起来,老施制作的竹席厚实稳重,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常年与竹子打交道,老施的双手布满了厚茧和伤疤,指关节也特别粗大。因为制作竹篮,需要一直弯着腰,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虽然很苦,但老施对这门手艺痴情不减。

    现在竹制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但他却不愁销路。“现在一般的竹篮一只能卖到三十块钱,我是天天拿到市场上卖。”老施说。

    虽然不愁销路,但老施也有烦恼,现在竹匠已是个冷清职业,市场也在逐年萎缩,但学起来却需要一番工夫,做这样的技术活要细心,要耐得住寂寞。竹匠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人愿意学。他的儿子嫌太苦,没有跟他学这门手艺。“我还带了不少徒弟,但他们现在改行做瓦工,搞养殖,当老板,如今没有一个人在做这门手艺了。”老施摇了摇头。

    传承手艺60年,只为一份诚挚的坚守!老施说,他要当好一辈子的竹匠,让人们记住还有这样一门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