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金沙城建的三组“金卡名片”

发布日期:2016-08-23 作者:金 辉 阅读:587

    金沙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设盐课司,沿运盐河渐成集镇,镇区踞运盐河两岸,大部在河北,南北街短,东西街长,呈月牙形。

    景因镇生,镇以景名,金沙出现第一组金卡名片——古沙八景。

    明清年间金沙古建筑渐次增多,后人归结为古沙八景:

    紫琅耸翠:立于金沙高处西南而望,琅、马、军、剑、黄依稀在目,故紫琅耸翠列为八景之首。

    翠微观雨:场署前南山庙内有二层翠微楼。登斯楼也,远观近眺皆成景致,后翠微诗社即在该处。

    龙溪垂钓:龙溪即金沙南“九龙口”内的大河,古代防范潮水之岸头。

    鹤湾步月:南车路中像鹤颈一样弯曲的路段,路面宽阔,月色铺地,向北直通南、北二川门。

    范堤牧笛:金沙北范公堤挡住海水,牧童三五成群,一派田园风光。

    新阁赏雪:金沙北山也叫碧霞山,两旁分别建有夕阳楼和春晖楼,新阁即指两楼。

    横桥落霞:也叫虹桥,俗名虹桥头,当时较为热闹的去处。取“落霞与孤鹜齐飞”意名之。

    北寺双林:北山山门外两棵明代古银杏,双林高耸,古寺俨然。

    翻身解放,县属重镇,金沙出现第二组金卡名片——十街一村。

    1949年1月28日,金沙解放,成立中共金沙工委和金沙办事处,金沙始为县属镇。当时镇区面积0.365平方公里,划为东市街、新市街、建设街、中心街、北市街、西市街、南市街、虹南街、虹西街、布市街、公园村,共十街一村。

    此后金沙无论作为县属镇还是区属镇,无论撤县建市还是撤市设区,金沙城建总是稳中有进,规划有序,直至1990年,形成“三横三纵”(人民路、新金路、大庆路和朝阳路、建设路、交通路)的道路格局,全镇有老式水泥桥11座。第一家南通县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继第一个师范桥小区建成后按计划开发商品房,县房地产公司、金沙房管所等单位在南山新村、陵园新村建第一批商品楼179995平方米,成为金沙最早的供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入住的自管公房(福利分房)。

    十街一村总格局虽有部分增扩但基本持续了半个世纪,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建范式。

    改革创新,接轨南通,金沙出现第三组金卡名片——龙凤呈祥。

    势不可挡的规划调整给金沙带来前所未有的好机遇,要致富先修路,桥梁、河湖、商场、学校、住宅、休闲设施等各项建设全面重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城区变化似乎还嫌太慢。于是,金沙呈现第三组最为靓丽的金卡名片。

    2015年金沙最新的道路桥梁命名方案闪亮面世——76条道路132座桥梁,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城区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典范佳作。为弘扬金沙领路人和建设者“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坚毅精神和豪迈气概,“金字系列”的金卡名片荣誉亮相。

    南起通吕公路北至“北三环”,东起外通掘公路西至圩亭河路,76条老新道路星罗棋布,蔚为壮观。以“金字系列”命名的南北走向道路彰显了金沙城建的美高与大气:

    外通掘公路——金龙路,圩亭河路——金凤路。金龙在东,寓意金沙龙腾虎跃;金凤在西,寓意金沙凤凰于飞,东西对称龙凤呈祥。还有金霞、金洲、金江、金晖等,均以新世纪大道为中轴,凸显南北主干道的雄姿。与南北大道交相辉映的东西道路也呈现勃发英姿,原北一、二、三环全部改造升级,分别命名为古沙路、古盐路、古潭路。原老城区内“经纬”路也全部更新换代,以新世纪大道为枢纽向东连通,于是“德贤序列”应运而生,经一路——尚德路,中心路——崇德路,经二路——厚德路,经三路——弘德路;纬一路——敬贤路,纬二路——学贤路,纬三路——效贤路。更有直贯南通的龙盛大道、金通大道、鹏程大道宛若条条巨龙现身江海,遨游福地,给奋进智慧的通州人民架起通向强富美高的金桥。

     南山湖风景秀丽,路桥争辉,犹如人间仙境。路名大多属水,而桥名翩若惊鸿。湘江路穿湖而过,南端二桥飞架,一桥在湖中,一桥在湖岸,分别命名为湖心桥和湖光桥。其北端规划有3座桥,依长沙爱晚亭、橘子洲和潇湘馆诗意,命名为爱晚桥、橘洲桥、潇湘桥,路、湖、桥融为一体,满满诗情画意。古运盐河整治一新,东、中、西三座运盐河大桥如长虹卧波,东西辉映。张公祠、状元桥,鹤颈弯、龙溪桥,车塘口、盆架桥,担鲜路、东市街,虹桥头、八角亭,毓秀山、三姓街——古镇新姿,名景靓丽,怎不叫人由衷赞叹:这金沙的名片真是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