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用工匠精神传承红木工艺

发布日期:2017-03-29 作者:徐艳梅 阅读:401




在“福裕红木”车间,工匠们正精心制作红木家具。

卑多敏 摄

通州的红木家具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几百年前,通过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发展,通州的红木家具制作独具特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季求康、季洪军父子并不是名录上的红木家具制作非遗传承人,但一直做着传承的事。本质上,红木家具制作属于木工,季求康就是个有着51年“工龄”的老木匠,后传艺给季洪军。

1992年,季求康在常州开红木家具厂,后搬回家乡金新街道麒麟村,改名“福裕红木”,招了十几个工匠。当初为生计却无意成就了传承。

说起红木家具,总有种沉重感,虽然它真的很重——一张小圆凳十多公斤,季求康在门口摆了个秤,随时供人称重,但令其沉重的又何尝只是分量?还有前途。办厂二十多年,最近十几年没招到过新工匠。“带了四个徒弟,两个改行了。”季求康无奈地笑笑。

各人追求无法强求,但红木家具难做却是事实,季求康说:“一天下来手筋都疼了也只能雕出巴掌大的一块花。”这样费劲的活儿谁还愿意做?这种坚硬如铁的东西,在历史上刻下深深印迹,不在于质地,而是匠心独运。季洪军收藏有一件古董红木书橱,没用一根铁钉,门上纤巧美丽的花格全用零料雕刻榫头拼接而成,至今未有脱落。而他厂里出产的家具也都秉承这种工匠精神,2015年,南山寺慕名前来订购了一个佛龛,高6.16米,全身莲花、祥云等花纹环绕,精美绝伦,是华东地区最大、最精致的红木佛龛,用时八个月,光雕刻就让4位雕匠用了5个月。

有人说只要有需求,肯定会有人做。确实,有机器,不用愁,但季氏父子求的是工匠精神,奈何厂里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在车间里转一圈,最年轻的工匠也已50多岁,而68岁的季求康竟还不是最年长的。季求康说目前厂里订单已接到8月份,但制作红木家具是个“磨洋工”的活儿,要匠心独具,得精雕细琢,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总有几道工序机械无法代替,季求康说,画线、打磨、部分雕刻等必须手工完成,尤其画线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好。

为了将制作红木家具的手艺传下去,去年,季洪军在江海阳光城设立了红木文化园,“拉拢”一帮人抚琴下棋、泼墨挥毫、品茶谈论、钻研红木家具及其工艺,为传承煞费苦心。“真正的工匠是设计师、是实践者。红木工艺也是一种艺术,不能单纯将之作为老手艺来看待。”在季洪军的心里,给予工匠合适的“名分”是传承的一种手段,有人宁愿坐办公室无所事事也不愿下车间挣上万元,很大原因在于“工人没有白领风光”这个社会认知。

历史总是隐藏在物质客体中。站在红木文化园里,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张官帽椅线条简洁、造型优美、结构合理,是明朝的式样;那张福寿双全如云纹坐墩花纹繁复、厚重敦实、富丽辉煌,深得清朝精髓……季氏父子浸淫红木家具的几十年只是中国红木家具史上的沧海一粟。据说,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返回时在东南亚砍伐了当地的黄檀作为垫船木压重,由此带回了红木。自此,红木在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浪潮,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纷纷追捧。如今这几十年,对于红木家具制作至关重要,是承上启下,还是就此结束?季洪军无法确定,但他说:“总要努力,物质易逝,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