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刘桥镇苏池村的田垄,连片稻田翻涌着金色浪涛。几台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轰隆”声里,饱满的稻谷源源不断倾泻入车,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稻香。“我们今年主要种的是‘宁香粳9号’和‘南粳8911’,预计亩产1250斤左右。”田埂上,农场主吴泽华叉着腰站着,看着车厢里堆得像小山似的稻谷,眼角的笑纹里都盛满了丰收的喜悦,“农机和技术,就是咱新农人的‘金扁担’,挑着田地的希望,也挑着咱的好日子!”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丰产田的主人,几年前还是个奔波于城市的宾馆纺织品供销员。2020年之前,吴泽华常年在外跑业务,每次回老家苏池村,看到不少管理不善的田块,心里总不是滋味:“好好的土地得让它长出‘金疙瘩’来!”念头一冒,他就没再犹豫,毅然辞掉工作,拉上女婿一起扎进了田埂,注册成立了“泽明家庭农场”。从最初流转的几十亩地起步,吴泽华一点点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已有602亩连片耕地,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更把分散的小田块变成了规模化种植的“丰产方”,成了村里响当当的种粮带头人。
光有规模还不够,种地得靠科技给庄稼“添劲”。在吴泽华的农场里,传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早已被科学种植取代。就说水稻种植,他引入了“侧深施肥”技术,插秧机下田时,肥料能精准送到秧苗侧位的土壤里,不浪费一点养分。“这技术可比老办法管用多了!”吴泽华算起了明白账:化肥用量少了,人工施肥的次数少了,亩产量也提高了,既省了钱、省了力,稻谷品质还更好,真正做到了既顾效益又护生态。今年,农场还主动扛起了区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的“土肥耕作试验”任务,划出16亩试验田当起了农业“实验室”,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摸索既能保护地力又能提升粮食品质的绿色路子,把“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要求实实在在种进了田里。
科技打底,农机也得跟上趟。今年,吴泽华一口气投入40多万元,给农场添了“新家伙”——“雷沃 1640”大中型拖拉机、全喂式联合收割机、无人机、旋耕机,一套现代化农机装备配齐了。他笑着说,新收割机一上手,每天就能多抢收200公斤粮食,农忙时再也不用慌手慌脚。如今,从耕地、播种、施肥到收割,农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更让人放心的是,4台大型烘干机和1000平方米的仓储车间连起了“后防线”,不管收粮时天气怎么样,湿粮能及时烘干,还能妥善储存,粮食品质一点不打折。
种得好,还得卖得俏。吴泽华心里清楚,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产品得有品牌才能卖上好价钱。去年,他给自家种的大米注册了“苏池”商标,凭着过硬的品质,在区里的“好大米”评选中一举拿下银奖。这枚奖牌背后,藏着科技和农机的双重保障:精准的机械化作业让种植环节标准化,高效的收割、烘干设备让每一粒大米都保持着稳定的好口感,真正实现了“种好粮、卖好价”。
金色稻浪翻滚,农机轰鸣不息,新农人步履不停。吴泽华和他的家庭农场,用科技和机械这条“金扁担”,一头挑起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一头挑起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在刘桥镇的田野上,像吴泽华这样的新农人还有不少,他们带着新观念、新技术回到乡土,把闲置土地变成丰产田,把传统农业变成现代产业,在田垄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也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注入着坚实的农业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