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张兆熙:四年攻克“卡脖子”材料 低成本“黑科技”改写行业规则

发布日期:2025-11-14 阅读:498

图为张兆熙正在做实验。

“我们历经四年研发的高性能导电、导热材料,可作为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半导体、信息通信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破解我国基础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日前,在位于南通高新区科创优谷的普利斯克新材料有限公司,张兆熙博士指着即将投产的生产线,向记者展示着这款可替代纯银、降低60%成本的“黑科技”材料。从牛津到武汉、从武汉到通州,这位牛津大学的化学博士,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到量产的跨越,在江海大地上书写着“材料报国”的创业篇章。

“85”后张兆熙是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博士,师从英美德三院院士Edwards教授,曾获评牛津大学个人专利最多毕业生之一。攻读博士期间,张兆熙一直致力于石化、环保、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2021年,他带领团队回到家乡武汉创业,发现国内尖端材料的应用及产业化较为薄弱,毅然投入到高性能导电、导热材料的研发中。2024年,张兆熙带着研究成果落户通州,成立普利斯克新材料公司,聚焦高性能导电、导热材料的产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国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革新性技术体系,实现高性能导电、导热材料的低成本宏量化生产。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克级实验室样品到吨级量产,我们跨过了设备适配放大的‘死亡谷’。”张兆熙回忆,研发中最难的问题就是设备适配度的调整,从验证、研发到量产,对于设备的参数、形制都有不同要求,四年间,团队一共更新迭代了6套设备。如今,即将上线生产的高性能导电材料——铜基复合材料,被工信部列为“重点研发新材料”,银含量降至10%,成本降低60%,抗迁移性和抗氧化性显著提升,将有效减少电阻,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伏、军工等领域。

“材料研发成功后,我们选择在通州进行项目产业化。通州紧邻上海,区位优势明显,政府服务一流,上下游产业链完善,非常适合公司发展。”张兆熙坦言,当初团队考察过珠三角、宁波、苏州等地,在多方接触中,他发现通州政府对于企业的发展需求了如指掌、对新科技的认知融会贯通,并向其团队详细介绍了区域内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这让他对在通州发展吃下了“定心丸”,“通州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从注册到落地都有专人专班进行服务。在通州,我们只需专注研发生产,其他的事有人‘兜底’。”

2024年,张兆熙入选通州区“510英才计划”,并获得了2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张兆熙说,四季度,公司一期项目投产,上线四条生产线,年产能100吨;二期项目将布局纳米碳材料的产业化,瞄准固态电池材料市场。“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好的技术一定要应用,才能对社会产生帮助’。”他表示,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增加产品种类,“希望我的科研成果能走出实验室、融进生产线,破解我国基础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材料的‘弯道超车’!”

记者曹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