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流感高发期。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持续上升。如何科学有效预防流感?一起来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感染后,患者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儿童、老年人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不同年龄段人群均有适配的疫苗选择。6月龄以上人群可接种三价或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3至17岁人群还可选择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负责人袁金凤介绍,接种疫苗后通常需要2至4周时间产生足够保护性抗体,建议在流感流行高峰前尽早接种。“即便10月之后尚未接种,也应尽快安排,整个流感季节接种疫苗均可起到防护作用。”
袁金凤特别提醒,6月龄以上婴幼儿及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此外,医务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积极接种疫苗,既保护自己,也为身边易感人群建立免疫屏障。
除接种疫苗外,袁金凤呼吁市民加强日常防护:勤洗手、多通风,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并保持适当社交距离。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