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十总镇志新村:红色血脉永流传

发布日期:2025-09-16 阅读:383

在我区十总镇,有一个名为“志新村”的村庄。它的名字背后,藏着两位烈士的鲜血与忠诚,也承载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这个名字,既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一部写在这片热土上的红色史诗。

一村双烈:哲新与志清

志新村现在的名字实际融合了两位烈士的英名——成哲新和于志清。成哲新,1908年生,1941年入党,是二窎乡的通讯员。在抗战时期,通讯员任务极其危险,“前防汉奸后防狗,接到任务不好退”。1942年10月,他为执行“引蛇出洞”铲除汉奸伪区长沈小先的任务,不幸被捕。面对酷刑,他坚不吐实,最终英勇就义。为纪念他,当地党组织将三坝村的东片划出,命名为“哲新村”。于志清,1917年生,曾任二窎乡灰色民兵队长、联防队长。他多次深入敌后,智取情报、痛击日伪,1944年还参与除奸行动,协助击毙汉奸沈小先。1947年2月,因叛徒出卖,于志清被捕牺牲。为纪念他,他生前所在的“沿岸村”更名为“志清村”。1980年,因地名规范调整,“清”改为“新”,遂称“志新村”。

两位烈士,一为通讯员,一为民兵队长,虽岗位不同,却同样坚守了共产党员“随时为党献出一切”的铮铮誓言。他们的名字,从此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谢家渡战役:血火中的英雄赞歌

志新村所在的区域,不仅是烈士的故乡,也是震惊江海大地的“谢家渡战斗”发生地。1942年9月25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关键伏击战,成为南通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1942年,日军频繁扫荡苏中地区,谢家渡地处交通要冲,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日军指挥官保田中佐率领70多名日军和200余名伪军,企图渡河北上,偷袭新四军。

徐志忠是十总镇二窎居人,这些年他长期研究二窎历史,了解烈士事迹,正在从事英模传的编写工作。此次采访,他带着我们来到谢家渡战役的那片草荡,讲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当时的新四军早已埋伏在王家园、花家园一带。当日,伪军强征民船搭建渡桥,半渡之时,战斗突然打响,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徐志忠在河边指着对岸说。指挥官保田重伤,残部躲进谢家泥墙草房负隅顽抗。新四军采取围点打援、火攻逼退等战术。这场激战持续到了次日凌晨的三点,最终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5挺,保田被击毙。

谢家渡战斗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典范。战斗中,谢家百姓冒着枪林弹雨协助新四军,也有无辜平民不幸遇难。战后,新四军领导还亲自慰问受害家庭,送去粮食和银元,体现了共产党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红色精神:永不褪色的记忆

哲新与志清两位烈士的牺牲、谢家渡战役的胜利,共同铸就了志新村的红色基因。今日的志新村宁静祥和,田畴井然。从“哲新”到“志清”再到“志新”,名称虽变,精神不移。而谢家渡战斗已过去八十多年,烈士牺牲也已逾半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仍在民间口耳相传。“这是一种力量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红色基因,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十总镇志新村党总支书记邱军说。

志新村,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记 者昝润东

通讯员程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