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港镇志田村的志田苑,抗日英雄杨志田的墓碑静静矗立,碑身镌刻的名字不仅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将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永远定格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英雄的故事;这里,“志田”二字早已成为红色基因的鲜活注脚——这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正用跨越时空的传承,诉说着“英雄从未远去”的深刻意义。
从贫家少年到抗日志士
新中国成立前,杨志田的故乡大路村地势低洼,河汊纵横,芦苇茂密,是一片莽莽苍苍的荒野荡田,十年九涝,民不聊生。
1929年出生的杨志田在苦难中长大,他渐渐知道,穷人只有合起心来才有与财主斗争的力量。通过接触一些思想先进分子,他渐渐懂得,与财主老爷讲理,乞求他们发慈悲、行善心是行不通的,只有参加革命,用枪杆子夺取政权,才能让自己和穷苦人过上好日子。于是,经同乡介绍,杨志田加入了地方抗日革命武装队伍。
杨志田他们用在河里打木桩、设路卡、围攻伪保安队等方法,阻止敌人到农村来烧、杀、抢、奸;有时又组织武装人员拔敌人的暗哨,破坏敌人的路卡,消耗敌人的反动力量。他和他的战友们利用荡田芦苇茂密的天然优势,与日寇伪军周旋:白天,隐蔽在芦苇荡丛;夜晚,骚扰鬼子据点。杨志田因表现出色,两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民兵营长。
宁死不屈铸忠魂
1947年11月的一天,为阻止敌人下乡,在一次执行打木桩的任务即将完成时,有情报说,驻扎在石港镇上的还乡团乘船包抄过来了。杨志田果断地对同伴命令道:“大家都向北转移,我来掩护你们。快撤!”说话间他已翻身上岸,拎起机枪敏捷地爬上屋顶,向敌人扫射,为战友们争取转移时间。
望着战友们安全撤离的背影,杨志田悬着的心刚放下,子弹却已打光,腿部也被敌人击中。他强忍剧痛拆散枪支扔进河中,从屋顶滚落爬进稻草堆,却因血迹暴露而被捕。
在敌人据点,杨志田受尽折磨。敌人软硬兼施,甚至用竹签一根一根刺入他的手指尖,可他视死如归,咬紧牙没有向敌人吐出一个字。穷凶极恶的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凶残地把他杀害了。
让红色基因融入村庄血脉
志士碧血洒荡田,英雄浩气留人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烈士的故乡大路村更名为“志田村”,一直沿用至今。村里的小学命名为“志田小学”,以此铭记历史、缅怀烈士、教育后人。
“伯伯牺牲时我还没有出生,但爷爷奶奶的讲述让我记了一辈子。”杨志田74岁的侄子杨锦才抚摸着伯伯的墓碑,眼眶湿润,“现在我的儿子、孙子也都知道这段历史,清明扫墓时,我们总会告诉他:今天的好日子,正是他当年拼命守护的模样。”
如今的志田村正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生。“志田村因杨志田烈士而得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村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根基,以志田苑、党员教育基地为载体,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特色品牌村。”志田村党总支书记镇永忠介绍。
每逢重大节日,志田村与各级各类学校、社区以及党员干部等共同开展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扫墓、祭奠等活动。志田村还打造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素养基地、党建广场等,不断提升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共建红色热土。
从苦难岁月的抗争到和平年代的传承,英雄的名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融入土地、刻进人心的精神力量——它指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铭记“从哪里来”,更坚定“向何处去”。
记者曹雪娟 实习生吴杰龙 通讯员陆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