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华
清末民初,兴仁地区民间耳熟能详的“天竺山十景”,至今为世纪老人们所津津乐道。
“天竺山十景”中的洗马池、义马冢、鸳鸯树、竹叶石、独木鼓、龙眼井、千人场、飞来石、耥耙沟等九景,目前说法一致。还有一景,说法有别。一说“坐韦驮”,一说“引向港”。笔者认为,坐韦驮,既为一尊菩萨,无论有多少传说和故事,都与众多的其他菩萨一样,成不了一“景”。而在遍访民间的过程中,老人们列数天竺山十景时几乎众口一词提到“引向港”。他们对韦驮菩萨并没有特别的印象。所以,引向港作为天竺山十景之一,可能相对比较确切。
关于洗马池和义马冢,我在《洗马池和义马冢史话》一文中作了介绍。而赵万泉先生在《江海文化研究》发表的《闲话天竺山禅寺今昔》一文中,对天竺山十景也作了很好的叙说。我在这里根据深入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再求证,对赵老师记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反复求证而增删取舍,对洗马池、义马冢以外的八景重新组织了文字,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鸳鸯树 在天竺山禅寺中殿门前有两棵东西并立的古银杏。两树间距约十米左右。树干有两人合抱那么粗。据当地老人说,他们的爷爷小时候看到的这两棵树的树干就已经粗得须两人合抱,可见这两棵树的树龄不在千年以下。每当盛夏之时,枝叶繁茂的树冠于空中相互牵手亲热,在风中窃窃私语,令人浮想联翩。而千百年来,它们互相依偎,互相搀扶,历经血雨腥风,不离不弃,被当地百姓视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所以叫它们“鸳鸯树”。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在劝说矛盾激化的年轻夫妇时,还常常把鸳鸯树挂在嘴边:“你们看看鸳鸯树吧,这么多年来,风刮不倒,雷劈不散,炮轰不死,刀锯不断,真的要学学它们呢。”这其中“风刮不散”“雷劈不开”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想见。而“炮轰不死”,是指日寇的轰炸。“刀锯不断”指的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党反动军队企图锯伐古树修筑工事。当年,一群匪兵用大锯锯西侧的一棵古银杏树。时任天竺山禅寺庙董、重修该寺的杨学亮的后人杨九和徐顺福下跪苦苦哀求,并用“因果报应”说申明这是神树,伐不得。也许是匪兵也害怕遭报应,将古树锯入数厘米深之后,终于作罢。至今这棵树的树干上还能见到清晰的锯痕。如今,经过新修天竺山禅寺慧峰法师根据植保专家的指导而采用多种方法抢救之后,鸳鸯树迎来了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