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于健:17处战伤铭刻铁血岁月

发布日期:2025-07-04 作者:张秀秀 宋金平 童轩 阅读:331

于健正在擦拭珍藏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张秀秀 摄

编者按

岁月不居,当年在抗日战争中浴血沙场的老兵正带着他们的故事悄然凋零。那些刻在皱纹里的烽火记忆,那些藏在勋章后的生死抉择,正随时间流逝面临湮灭的风险。为此,我们启动这场“抢救式”采访,只为赶在岁月前头,将这些鲜活的历史碎片拾起、拼合。即日起,本报开设“烽火亲历 老兵记忆”栏目,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他们的故事,留存那段民族记忆,让那份“宁为玉碎”的风骨、“舍生取义”的担当,化作跨越时代的精神火种,在代代相传中永不熄灭。敬请关注。

“这是拼刺刀留下的,这是子弹打的,这是弹片刮的……”99岁的抗日老兵于健掀起衣衫,17处伤疤如同勋章,将那段铁血岁月烙印在身上。从参军到新中国成立,于健身经百战。“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泣,打鬼子更要不怕死!”这句伴随他大半生的战斗誓言,至今仍说得铿锵有力。

苦难童年:从豆腐学徒到革命战士

1927年,于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这是他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为了糊口,年幼的于健不得不到豆腐坊当学徒。“我吃得了苦,却受不了老板的冷眼和侮辱。”老人回忆道。

1941年,14岁的于健偶然遇到一支新四军队伍。“他们穿着草鞋,披着斗篷,但个个精神抖擞。”这个饱受欺凌的少年仿佛看到了希望,他追了部队十八里路,坚决要求参军。

“首长给我三块大洋让我回家照顾老母亲,我说‘你们不怕死,我也不怕!’”老人说到激动处,声音明显提高了。时任南通警卫团政委的韩念龙被这个倔强的少年打动,破例收他当了警卫员。同年,表现优异的于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烽火岁月:从“娃娃兵”到“三猛战士”

入伍后的于健很快经历了战火洗礼。1944年的南坎战役是他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鬼子明晃晃的刺刀捅过来时,怕是没有用的,唯有硬拼。”老人撸起袖子,露出手臂上一条条狰狞的疤痕,“我们共产党的兵团结战斗不怕流血,我和两个战友互相配合,硬是干掉了三个鬼子兵。”

在随后的高邮、东台、海安等战役中,他屡立战功。最惨烈的要数车桥抢夺战。“碉堡里的机枪像割麦子一样扫倒我们的同志,去了两批人都没有打开局面。”时任连长的于健抱着必死的决心嘱咐副连长,要是自己倒下了,就接替他的位置继续指挥战斗。“我带着炸药包往上冲,子弹‘嗖’地从耳边飞过,好不容易炸开了南门……”

说到这里,于健沉默了,手指不自觉地摸向后颈。在那里,一个弹洞伤疤清晰可见。“这颗子弹差点要了我的命。”他在医院躺了三个月后重返部队,而许多战友却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正是这种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让于健赢得了粟裕大将的赞赏,称他是“猛打、猛冲、猛杀”的“三猛战士”。

胜利之后:从战斗英雄到人民公仆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我们万分高兴,真的不打仗了,可以回家了。”老人眼中泛起泪光,“可惜很多战友没能看到这一天,他们都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啊!以前腿脚还方便的时候,我每天都去烈士陵园缅怀牺牲的战友,如今山河无恙,他们可以安息了。”

新中国成立后,于健转业到地方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保持着军人作风。退休后,他主动担任社区宣讲员、服务员、调解员,继续为人民服务,发光发热。“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多活的每一天都是赚的,余生要继续为人民做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