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乡村振兴 富民强国

发布日期:2024-04-29 阅读:356

乡村振兴 富民强国

东社镇河东村 张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在农村工作多年,深知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亦知其大有可为。农村基层组织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振兴乡村,让“消费”马车跑起来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国家经济的“三驾马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拉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外贸出口难度加大、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经济循环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指标。而中国农村人口近5亿、消费体量近6万亿,且可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推动力。

(一)“三驾马车”位置的转变

1.出口经济的改变。中国制造业具备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生产周期短、效率高等优势,制造业出口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出口一度是“三驾马车”中跑得最快的一个。但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逐渐从出口驱动型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这一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2.投资增速的回落。投资是衡量经济状况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市场潜力的认可。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虽稳中有进,但受消费降级影响,与2022年增长5%相比有所下降。

3.消费增长的拉动。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起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能够带来拉动效应,为企业提供销售市场和利润增长的机会,提升企业信心,增加对技术创新和扩大生产方面的投入,从而加快科技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二)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

1.“消费”马车的快慢最终取决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多少,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显现了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远低于城镇,意味着依旧有大量的工作急需去做、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村居民获得收入和财富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既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大了农民群众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对国家经济增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外兼修,让“三无”乡村强起来

许多传统农业乡村无明显特色、无资源优势、无产业支柱,经济十分薄弱。要学会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村企合作等方式,打破发展桎梏,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不断提质增效。只有发展新型农业、提升农业产能,才有助于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同时把“饭碗”端得更牢,把“菜篮”装得更满。

(一)向内求:改变现状、不断探索

1.盘活荒地,彰显活力。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部分承包地无人耕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状。为避免土地抛荒得不到有效利用,可以制订土地流转措施,发展大棚经济。大棚蔬菜具有周期短、产量高、多茬栽培、边采收边种植的特点,需要大量人手进行割菜、筛选,这为周边农民提供了临近就业机会,充实了“钱袋子”。

2.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缩小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带来的农业生产收益差距,进而提升农业经济韧性。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肥力和种植条件,便于机械化种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仓储库房可按需提供烘干、冷藏,为种植户解决存储难题;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稳定农民预期收益……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与市场经营模式相适应,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加快乡村农业的发展。

(二)向外闯:寻求合作,强化自身

1.村企合作,聚力发展。结合自身需求,找准结合点,与企业共议共谋、互促互赢。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农村土地、劳力和自有资金等资源与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乡贤能人的作用,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

2.营造环境,吸引人才。农村创业条件艰苦,为吸引在外人才回村发展,乡村可制定各项服务上门、便捷办理等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用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激励更多年轻人回归农村,看到创业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种植大户与村民成立经济合作社,组织发展种植能手队伍,夯实人才基础,与农业实践相结合,形成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的培养。

(三)内外修: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不断坚持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发展,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做到“精、特、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生活品质提升,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为国家经济筑牢基石。

三、激活消费,让“沉睡”市场醒过来

2023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这一数据的增长,无疑展示了乡村消费的持续扩大和农村市场的活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消费的崛起不仅体现了农村市场的活力,也彰显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补齐消费多元化短板,加快城乡融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电商平台便利、多样化的购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使用,手机、电视端的影视文化消费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刚需,然而这些线上消费并不足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针对线下的教育、健康、服务等方面,市场仍未能普及。各类消费品牌下沉乡村市场,设立营业网点,不但有助于消费提质、刺激经济,还能逐步增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城乡市场统一标准。

(二)贴合乡村制定消费政策,扩大产业内需。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活动,用满减补贴、以旧换新等政策打开了消费增长的新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每百户家电保有量数据,显示城区家庭空调、洗衣机等已经趋于饱和,相较而言乡村家庭保有量少、升级换代需求旺盛,大有市场潜力可挖。乡村居民工作地点往往离家十多公里,购置新能源车辆能够有效降低出行成本,且可直接在家安装充电桩,充电方便、不受车位限制。同时,随着国家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也逐渐普及,农村独栋建筑多、屋顶总面积大,安装后既能补贴车辆充电费用,还能减少电网负荷、消化光伏过剩产能。

随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经济振兴,乡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迎来改善,消费增长潜力将得到释放,“消费”马车将满载活力,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