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熊锦铭:打仗是为了不再打仗

发布日期:2019-10-09 作者:徐艳梅 阅读:1580


人物名片  熊锦铭,1924年7月出生于金乐乡(现金新街道),1942年7月参加新四军,两年后入党。熊锦铭是个不怕死的汉子,每次战斗,他总是冲在前头,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身上伤痕累累。1946年宣堡战役中,熊锦铭身受重伤,在后方治疗未愈时就向上级请求重返战场,他的说法是“不打仗我脚痒啊”,但实际上“打仗是为了不再打仗”。然而,无法正常行走的腿脚让他不得不提前退出了战场。

1947年,熊锦铭服从组织安排,到华东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1年10月,分别在山东和浙江的公安局工作,后调至杭州化工厂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家乡,在姜灶食品站任副站长。后又任南通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直至1982年9月离休。

初心探源: 记住娘的话 好好当个兵

熊锦铭说,对于革命,最初他并未有什么崇高的思想,只是出于最简单的“打跑日本鬼子”的想法。至于选择新四军,是听人说新四军纪律严明,比国民党好。

1942年7月的一天,正在玉米地里锄草的熊锦铭听见新四军部队经过的声音,就把锄头一扔,跑去部队当了兵,成为南通警卫团二营四连八排的一名新兵,当时团长是梁灵光。“我戴了一顶新四军的帽子回到家,我娘就跟我说:你去当兵好的,记得要当个好兵啊!”熊锦铭回忆道,他一直记着娘的话,好好当兵,当个好兵。

充满青春热血和勇气的熊锦铭在经历了部队学习和炮火淬炼后,逐渐变得沉稳,慢慢地有了反侵略、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等思想意识,“开始不懂,只知道打仗,后来才晓得了打仗的意义是为了人民。”熊锦铭说话很是直爽,没有为了高尚而高尚,但也正是这样的朴实,上阵杀敌才能如此义无反顾,“死是不怕的,但要死得值,死得其所。”

烽火岁月: 枪林弹雨浑不怕 九死一生始志坚

1942年9月,熊锦铭打了人生中第一次仗,此时距离他参军才两个月。

那天中午,大家正准备吃饭,有群众过来说来了几十个伪军。“大家都说,怕什么,打!”熊锦铭回忆道,于是,一场厮杀开始了。由于武器紧缺,熊锦铭只分到两个手榴弹。他正准备扔手榴弹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正在拉引线的左手,把手榴弹外壳打了个缺口,右臂衣服上打穿了个洞,而他一节食指永远失去了。“当时没在意,只是一瞟,奇怪怎么有血。”熊锦铭自豪地说,虽然负了伤,但他和大家一样打得很勇猛,连后来包抄过来的一百多个伪军也被他们打得逃过了河,伪军怕被追击连桥都拆了,“老百姓都夸我们。”

这次战斗,一个和熊锦铭同龄的老乡牺牲了。第一次经历生死,熊锦铭顾不上悲伤,因为频繁的战事不容大家伤春悲秋。

1943年2月17日,南通县警卫团与日军在万愿楼(今刘桥镇内)激战。提起这一战斗,熊锦铭不愿多说,只摇摇头道:“太惨了,两个连最后只剩一个班。”这场惨烈而悲壮的战斗虽然失利了,但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却激励着大家更加奋勇斗争,也永载史册。

此后,熊锦铭跟随部队大江南北地赶,战斗密集,仅有名称的大小战斗,熊锦铭就打了三四十次。因为战斗太多,很多他都记不太清了,印象中就是不停地在打仗。

1943年秋,部队行军至如皋南时,知道有一队日军过来,“我们就赶去了,看到一片玉米地里有动静,我扔了一颗手榴弹,鬼子从里面蹿了出去,我就拼命追。前面有条河,一个不会游泳的鬼子掉进去直扑腾,我在岸边大喊:不许动!缴枪不杀!这时候战友王志德也追过来了,他懂日语,一问,这个鬼子叫九保一男,是在日本被抓壮丁抓来打仗的。我们把他拉上岸,送到了司令部。”回忆那次抓日军,熊锦铭禁不住的兴奋,这是他第一次抓“活的”,“后来听说这个九保一男加入了反战同盟,还加入了共产党,对日军进行反战宣传。”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大家激动万分,但又担忧,因为国内形势还很严峻。此后,又是烽火连天。

1946年,刚整编就绪的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攻连续进行了7次作战,史称“七战七捷”。首战宣泰战斗中,已是副排长的熊锦铭身先士卒,两天两夜没合眼,第二天夜里他带了5个手榴弹准备翻过围墙扔向敌方碉堡,不料被对方用手榴弹炸下来了,腿受了伤。“战友把我安置在墙边,随后有一男一女两个老百姓抬着担架在扫射中匍匐前进,把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我一直在找这一男一女,要不是他们我就没命了,但是一直没找到。”熊锦铭遗憾地说。

这次战斗中,熊锦铭所在的排牺牲了很多人,而他也因伤再也没能上战场。第一次手术,腿部只取出一个弹片,还有一个又开了两次刀才被取出来,“没有麻药,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医生满头汗,血那么大一摊,护士和我说话打岔想要转移我注意力,我说‘说个屁,赶紧挖出来’。”熊锦铭呵呵直笑,“老子死都不怕,怕什么疼。”

话糙精神不糙,或许对熊锦铭来说,作为一名军人不能马革裹尸还,而在病床上躺着是最难受的事。在腿伤还未痊愈时他就申请重上战场,然而领导不批,“真是气煞人,不打仗我脚痒,前线正缺人,我死活都要去,为人民哪里考虑到自己的性命。”其实,熊锦铭的腿当时还疼着。


老兵新传:深藏功名甘平凡 唯愿国泰民安康

熊锦铭多次在战斗中受伤一九四二年九月在袁灶参加伪军包围战中,失去一节食指,腿部重伤最终还是宣告了熊锦铭火线生涯的终结,此后他的生活平淡如水。

不过,英雄的过往总有痕迹留下。赤膊时,胸口明显凸起一块,那是无法取出的一个弹片;穿短裤时,大腿上那褐色沉着及凹陷的一团,是取弹片时遗留的证据;残缺的手指,入梦的铁马金戈……

住着老房子,穿着旧衣服,但熊锦铭觉得很好,“高兴得很,想想战友们,想想其他人,我很满足。”

熊锦铭每天都看电视,但他不看战争片。第一次打仗,金乐老乡瞿万木就牺牲在他身边,后来每次战斗都有战友牺牲,这些战友同吃同睡,袍泽情深,一夕生死相隔。“战争太残酷了,看了就想起过去,难过。当初谁爱打仗?还不是为了不再打仗的一天?”熊锦铭说。

熊锦铭牺牲的战友有些就安息在烈士陵园,身为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熊锦铭并不经常去战友的牌位前,看到他们,他觉得心里难过,“他们都没有看到现在的国泰民安,没有过上幸福生活,我只有向他们汇报一下:现在日子真的好,非常好。”但是熊锦铭觉得,付出那么惨烈的代价还是值得的,如果是他牺牲,他也乐意,只是逝去的战友,他无法面对,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与他欢声笑语的人,那些共同上阵杀敌的兄弟,那些希冀早日赶走侵略者、打败反动派的明亮眼睛……都不在了。

死者长已矣,生者且加勉。“我们都要好好生活,不好的话,烈士会哭的。”熊锦铭的语气里有着无限惆怅,又有着无限希望。

记者手记:舍生忘死成大义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片段或事情,让人记忆犹新,即便时间过去几十年,即便垂垂老矣,也无法忘怀。对熊锦铭来说,这个瞬间被扩大至5年。

那些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数千万人伤亡,这里面有血肉相连的亲人、有情同手足的战友、有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传道解惑的老师、有从未谋面的同胞……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多少未说出口的“我爱你”,多少没成行的相伴,多少没实现的愿望……随着牺牲,消失在这混乱的时空里。其实,熊锦铭不是不愿想起过去,而是记得太深刻了。

逝去的这5年里,枪声炮声隆隆作响,血色肉色熏红双眼。无数战友洒下的鲜血、抛却的头颅,铸就了如今的太平盛世,然而这一切,却让这个打起仗来从不退缩毫不害怕的铮铮汉子惧怕起看战争片来,无他,残酷而惨烈的事情有过一次就够,如果可能,一次也不要。

熊锦铭说,没有人爱打仗,只是为了人民才舍生忘死。是的,长缨在手方能止戈为武,人民在心才会无惧生死,这才是捍卫国家、维护和平的无上力量。